如何看待一季度数据及股市


 

              如何看待一季度数据及股市

                        ——兼谈医疗体制改革

                ——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中心主任  谢百三教授

(一)经济有止跌企稳迹象,但仍然很困难

《人民日报》等各报,都在头版大登“一季度经济数据发布,我国经济出现企稳回暖迹象”,《参考消息》也老登些鼓舞人心的话。

应该说,在这次中国经济的几个急转弯时期,其实宏观调控的力度是很大的。但这么一个13.3亿人口的,30万亿GDP的大国,这种急转弯是太急了,使很多地区与企业猝不及防,一度处于十分困难状况。

2007年10月下旬实行极度从紧的、额度制货币政策,企业立即陷入恐慌之中,那时是为了“三防”,怕太热。而此时,美国的次贷危机正在蔓延。到2008年5-6月,还在“三防”,而外贸出口已开始锐减,东莞等地企业纷纷倒闭,企业主逃债逃工资;领导层发现问题严重,才开始纠偏,到奥运会一开完,发现内外需求竟然都大幅消失了,很多企业一下子陷入无订单状态,才知道内外情况都很凶险,于是宏观调控政策来了个180°大转弯,货币政策以极快速度开始向社会大量投放货币(现在还在投)。

目前报上称我国经济回暖主要体现在:

①  PMI指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从去年12月份以来,4个月回升,现在已回升到52.4;而其实这还是很低的数字。因为50以下就是总体衰退数。

②  “房地产领域,今年以来,京、沪、津、穗等大城市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均有较大增长。”——这是事实,但最近的报道又指出,在过了一个所谓的反弹的“小阳春”后,房地产交易量又掉下去了。——这个事应引起高度警惕。房地产与股市不同,不能说买就买,说卖就卖,一买就得放几年,流通性不好。除了自住性需求,象前几年那样的炒房团是不敢再来了。据我观察,相当多的京、沪、津、穗中等富裕人家都有2-3套房了。前一段各地政府又出台了种种举措,保护当地房地产,如下红头文件,要求干部为开发商卖房,完不成要扣工资;买房者可以报当地户口,等等等等;但效果又不明显了,(人家有北京户口,还要你丽江户口干啥?)

总之,我国房地产市场(商品房占94%以上),何时真正调整到位,经济就见底了。否则,再从旁边打(如4万亿其他投资),还是很难激活全国经济。很可能煮成夹生饭,一边做,一边回暖,一边产能再过剩;而房地产始终起不来。

③  在全球汽车市场持续低迷情况下,我国汽车出现了产销两旺势头,三月卖出110.98万辆,增长5.01%,而美、日分别跌了37%和32%。这是事实,与汽车下乡,让利,鼓励城乡居民买车有关。但中国城乡居民看到了能省几千元买辆奇瑞车与美、日人民热情买车,性质是不同的。丝毫不能反映宏观经济被激活,只是单一行业,特殊时期的短期利好。再看后几个月吧。

④  中国港口外贸铁矿石进口量达5100万吨,创下月度新高;但外贸集装箱吞吐量依旧下滑。——这说明,中国内需钢铁会增加了,但外贸形势却相当严峻。

总之,其实,中国宏观经济虽有好的苗头,但还处在十分艰难时期。

(二)中国股市很奇特,顽强不下有哲理

笔者谈过多次:中国股市第一个特点就是:它不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因为:①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在中国大陆,流动性充沛与否可以自成一体。2007年10月-2008年9月,它比国外流动性还紧,股市房市大跌;而2008年11月到现在,它比国外松得多。周五报上披露,一季度新增信贷很可能距离今年全年新增5万亿元以上目标不远了。今年1、2月份信贷增速超过20%;创天量信贷增长。而且这种势头还在保持(周五股市立即掉头向上)。这就是中国的格林斯潘,伯南克——周小川同志干的好事。我估计一部分进入经济生活各领域,也一定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了当前一浪一浪往前走的股市。(将来会酿成通货膨胀!)

②中国股票至今还有40-45%大小非没有完全自由流通,因此,目前股价不是全部股票与全部资金的博弈。A股的股价也不是股利、收益的反映,(这一点与国外不同,它大多比海外高一些)。目前,大小非中的小非一直在减持之中,但大非被一时管住了。看来小非还斗不过资金潮。

③证监会还在呵护,新股不发,且没有时间表;创业板8月份真正到来,而且量可以减少。(过去听说打算一次上50-100家,现在竟说一年上100家)。

④  机会多多,上海石化有重组传闻,亏损0.87元,还可以两个涨停板。哎……,中国股市真神啊。

⑤  周边股市都在报复性反弹,中国股市不甘心到此为止。

不过,随着市值的增加,变大,大家要小心,控制仓位,高抛低吸为好。

(三)医疗体制改革有喜有忧

众所周知:中国内需几十年都起不来,其中六大原因之一就是医疗体制与国外不同。城乡居民看不起病,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成了老百姓的最强呼声。一般常见病,动辄几百上千元,而心脏病开刀、白血病等疑难病就更没法看了。几年前,笔者在儿科医院交费处看到一个上海郊区农民模样,问里边,“我这个女儿(12岁)心脏病手术要多少钱?”对方说了个数,他一下子拿出好几万,夫妻俩毫无表情与怨言。为了亲生孩子,此时谁管钱啊!越危险,病越重,收费越贵。前几天看到电视台放深圳某医院一个妇女已脑死亡,还在用呼吸器维持生命,其丈夫拔了呼吸器,医生大叫:“这是谋杀,这是谋杀”,且娘家人也拼命要接上。这里不讲道义上是非如何,这里一定有个费用问题,我感到很悲哀。

很多人,改革开放以来省吃俭用挣了20-30万,家里只要一个人一场大病就全没了。

这就是中国老百姓,有21万亿存款,而不敢象美、欧人那样消费的最重要原因(还有小孩读书,买房等)。

现在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大搞医改,今年全国所有城市启动居民医保,试点城市参保率扩至80%以上。这令人高兴与欣慰。

但细看报道,感到有点乱,且问题不少。“返回公益性”,会否走到英国、北欧高福利国家的医疗体制上去呢?

世界各发达国家,医疗体制是两种模式,一种是商业盈利性的(美国),一种是英国等高福利(高税收)国家,医疗是“公益性”的。人们开始都欢迎英国模式,但很快发现它们这些国家,医生服务质量、态度很差,医护人员没有责任心与热情,病人对他们如视“恶门神”;而美国式服务则好得多,但较贵,但一辈子享受好的医疗。中国前些年是两种体制都学都兼,现在重返“公益性”,医生开大处方等恶习会遏制住,但会否象计划经济年代那样,混日子啊,寻租啊,收礼物啊,高高在上,麻木不仁啊,总之,等等都会发生。对此,我们试目以待。——中国13.3亿人口,多么希望多出些白求恩(本来这是个多大的内需市场啊!)

此外,赤脚医生,红医班应该恢复。医科大学生毕业应鼓励去农村,工资应比城里医生更高。(他们将受到全村人极大尊重,小孩满月、结婚,凡遇大事,都会请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