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重用败将


左宗棠重用败将

 

     左宗棠是军事奇才,曾国藩是湘军大帅。起初,左宗棠是曾国藩的师爷,三天两头跑到湘军大营,献计献策。

  曾国藩还未率领湘军打出湖南时,左、曾二人的合作进入蜜月期。左宗棠是座上宾,还没同意签署劳动合同,说话无所忌惮。左宗棠毫不掩饰他的看法:曾国藩为人质朴厚道,他的短处,在于“少阅历”三字。

  左宗棠心直口快,不过,谁都能体会,他的批评完全是出自一片好心。对于败将王珍,左宗棠却是爱护有加。

  王珍在岳州兵败后,遭到曾国藩痛斥。曾国藩当时尚未经历靖港之败,不懂得一个有个性的书生打了败仗,心里是多么难过。

  王珍是何等自负,身为湘军的创始人之一,湘乡的勇丁许多都是他亲手训练出来的。他平日里口若悬河,谈的都是兵机战法,然而一上阵就栽了跟头,丢人现眼,真有以死雪耻之心。

  曾国藩骂王珍,主要是气他不听自己的号令。他给骆秉章写信说:“王珍是个勇敢的将领,如果归我督带,必须听我的指挥。如果不归我管,我就不能带他同行。如今,大局糜烂,一名将领不听指挥,其他将领也会仿效,部队离心离德,怎能打胜仗呢?如果听任王珍自成一军,骆公最好先行奏明。时世大乱了,纲纪不可乱。”

  一个血性汉子,这时候多么需要安慰和鼓励。曾国藩劈头盖脸骂他狂妄,说他只配对付小股的起义军,还削了他的官职。王珍的情绪,已经落到谷底。

  这时候,左宗棠出现在王珍的面前:“这次轻敌冒进,是因敌情不明,吸取教训就是了。你的部队训练有素,那是公认的。你的谋略也非一般人可比。湘军要出省作战,骆公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你就留在湖南吧,只要骆公重用你,还怕没有立功雪耻的机会?”

  王珍感动了,他紧紧握住这双在自己摔倒时向他伸来的温暖的手:“岳州败归,蒙殷勤告诫,虽骨肉无以加。嗣后四奉手书,语语从至性流出,而入人心坎。珍何幸而得此知己乎!”

  左宗棠勉慰王珍后,又去找骆秉章:“湘军一走,湖南的治安,还得靠留下来的团练对付会党。王珍虽然新败,但此人是带兵打仗的好料子,若委以重任,他一定会感激图报。”

  骆秉章一笑,说:“你看看曾国藩的这封信,他早就想把王珍甩给我了。”

  “岂不正好?”左宗棠说,“就把王珍的队伍收编吧,来日我定叫他打几个胜仗。”

  果然,骆秉章护着王珍,王珍虽被罢了官职,却拥有兵权。王珍对骆秉章感恩戴德,痛思失败的原因,深求万无一失的制胜之道,大有心得。

  太平军撤出湖南以后,左宗棠向骆秉章告辞。

  骆秉章劝他留下:“你是不是觉得我还不够放权?你要是觉得我干预太多,直说出来,大事小事你看着办就是。”

  左宗棠此次辞行,并非打定了主意要走,而是觉得骆秉章还不敢让他放开手脚大干一场。见骆秉章如此相劝,左宗棠留下了。从这时起,直到咸丰十年,六年之间,左宗棠事实上成了湖南的一把手。

  湖南的精兵良将,已全部被曾国藩调走东征。王珍的部队,此时成为省内防御的中坚力量。左宗棠令他率领五百名湘勇驻扎东华,增援绿营,阻止广西的起义军进入湖南。王珍取得多次胜利,湖南南部大致安定下来。

  此后,王珍听从左宗棠调遣,致力于湖南的防御作战。他的部队不过一千人,在省内奔波,常常几天吃不上饭,靠着精神的激励,转战于湖南与两广交界的崎岖山区,经常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王珍屡次大败太平军的援兵,太平军视之为“王虎”,不敢与他交战。

  左宗棠写信勉励,对他给予极高的评价:“道州、江华、永明、宁远、蓝山几次大捷,说明老兄心思缜密、勇敢顽强,这都是近来少见的品质,大家都感叹才干不如老兄。依我看,老兄的义烈之心,即便在古人中也不多见。自从老兄岳州败归以后,从前赞美老兄的人,没有一个不诋毁老兄,现在则个个称赞老兄。毁誉不足道,功名亦不足道,我们只要尽心办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有一次,王珍的捷报到了,左宗棠摘要给骆秉章念了几句。

  “骆公,王珍此人,你以为如何?”
  “诚如你所言,乃是上上之选啊。”

  左宗棠开始讲笑话了:“曾国藩每次感叹人才难得,我都暗中偷笑。我说:你的水陆大军,有一万多人,你却说无人,难道这一万多人都没用得上的吗?十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比较能干的,我让他做其他九个人的头,那九个人必然无话可说。依此类推,千人万人,都是如此。我所用的人,都是你没有用的,或丢弃了不再起用的,王珍就是其中之一。你见我用了有效,又发现他的长处,想用一用。然而,你丢弃的人才,岂不是太多了吗?”

  这番话传到曾国藩耳中,曾国藩只能苦笑。

    (此文已载于《特别关注》)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