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生育率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思考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例如,火药可用来开矿,为人类谋利益,但又被用来制造杀人武器;原子能既能发电,又能制造原子弹。医学技术也是如此。医学延长了人们的寿命,同时又带来老龄化问题。古代人们的寿命比较短,生育率比较高,是不存在老龄化问题的。现在人们的寿命延长了,于是有人说60岁也相当于中年。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打个比方,假设古人的平均寿命是40岁,则30岁仍算中年;假设到了2050年人们的平均寿命是80岁,如果按某些人所说60岁仍算中年,那么2050年的人60岁时的体质比得上古人30岁时的体质吗?显然比不上!也就是说,医学可以延长人们的寿命,却无法相应地增强人们的身体能力,所以才出现了老龄化问题。又如,当妇女的平均寿命为50岁时,妇女一般在49岁绝经;当妇女的平均寿命延长到80岁时,妇女的绝经年龄并没有相应延长,不可能到60、70岁时才绝经。这是由人的生理条件决定的。

  通过计划生育降低生育率,必然会加剧老龄化问题,对于这一点,人们已经没有异议;然而,对于老龄化的后果,却有不同的看法。许多国家对老龄化问题极为重视,认为老龄化将给社会带来很多消极影响。例如,日本作家筒井康隆在2006年推出一本畅销书《银龄的末日》,这位年逾七旬的著名作家大胆地将笔锋直指沉疴难愈的日本老龄化社会,以极端的方式揭示了日本70岁以上老人在不久的将来相互残杀的悲惨命运,无怪乎《读卖新闻》、《每日新闻》等大报称其为“日本老龄化社会的噩梦”。而在中国,计生委系统的人口学家对老龄化问题大都轻描淡写,刻意回避老龄化的负面效应,从而为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辩护。

  有人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年轻人能养活几个老年人,所以老龄化不值得大惊小怪。”一个年轻人当然能养活几个老年人,但这种“养活”,是生活水平大大下降的养活,年轻人负担重了,抚养孩子的能力就降低了,那时人们更倾向于少生孩子,而少生孩子又进一步加剧老龄化,形成恶性循环。况且,在职人员税收负担增加,会造成中国的资金和人才外流到税收负担较轻的国家,导致中国的经济衰退。计划生育支持者认为科技进步能够解决老龄化问题,却不相信科技进步能够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日本、德国是科技先进的国家,他们却没自信靠科技进步解决老龄化问题,而要鼓励生育去解决老龄化问题。有些人在中国科技落后的情况下,却盲目乐观认为科技进步能解决老龄化问题。为什么有些中国人在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上非常悲观,而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上却盲目乐观,而发达国家是科技先进的国家却与此相反?难道外国的老人都是老朽无能,而中国的老人都是“老当益壮”?

  有人说:“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要靠多生孩子来缓解老龄化,那么几十年之后,现在出生的孩子就会变成老人,那时老人的数量就会更多了,到时又要靠生更多的孩子来缓解老龄化,那样不是陷入恶性循环了吗?”但事实上,一个国家合理的人口结构是保持总和生育率在2.1左右,这样既不会造成少儿抚养比过高,也不会出现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为什么说中国现在的老龄化问题可以通过多生一些孩子来缓解?这是因为中国现在的生育率远远低于2.1的正常值。如果能把生育率保持在2.1左右,那么人口结构就是良性循环而不是恶性循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