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不只是一个心理问题


    冬天尚未过去,也许真正的严冬还没有到来。

    当金融海啸袭来之后,产业经济受到波及,人们的消费信心严重受挫。“捂紧荷包”似乎成了全球人的共同举动。于是,出现了“信心比黄金还重要”的伟人号召。

政府已经采取了许多办法来提振消费者的信心,但是收效并不明显。问题在于,人们都把信心问题当成了单纯的心理问题。事实上,当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袭来时,信心已经从一般时期的心理问题演化为一个复杂系统。提振信心是一个系统问题,信心系统逆或崩溃逆或重构,这是当前一个必须严重关注的问题。

重构“信心系统”,我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注意政策稳定:

    几乎每天都在出新的政策,这已成了这段时期的一个特点。政策需要力度而不是频率,不能朝令夕改。当市场总在观望“第二只靴子”时,就肯定会处于行动停滞状态。政策要尽量做到“一步到位”,方可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能。

控制舆论系统:

    信息的网络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一样,是这次金融海啸得以猖獗的重要原因。有时候,舆论界纷乱的思想和没有遮拦的口笔可能比金融海啸更加可怕。正如战争中的攻心策略,一些专家、学者、记者不负责任的言论,正在对未来本已令人担忧的局势火上加油,对此必须加以适度控制。否则,十个政策抵不上“名嘴”的一句话。

关注地区差异:

    中国谈不上地大物博,却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例如,当广东的出口量高达4,000亿元的时候,辽宁只有400亿元。这在对外依存度上有十倍的差异。东与西、南与北,经济和产业结构差异巨大。当“西方生病,中国吃药”之时,各地也应该吃不同的药,犯不着一样地恐慌。

中国与外国不同:

    这场金融海啸来自西方,长年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金融系统的过量放贷造成巨大金融泡沫的破裂,也波及到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其实有太多的不同——十三亿人口、40万亿存款(其中包括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长期的GDP增长势头、一党执政的政治模式、巨大的内需市场、政府的财力和支配能力和崛起的中产阶级等等。

危机中的战机:

    在严冬里有人“猫冬”,也有人会“冬泳”和“冬猎”。对于中国来说,此次危机也许恰好是一朝崛起的千载良机和不二战机。例如——在海外收购资源型企业和高科技型企业;调整全球化战略和内需外贸市场比例;调整长期以来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强人口控制等等。

忘记习惯的活法:

    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十多年GDP持续两位数的增长。增长总有极限,此次全球经济危机就是一次重要的提醒。我们应该忘记“必须保持长期高幅增长”这一听起来似乎令人振奋其实可能会祸端无穷的提法,适当地放慢增速并寻找更加科学的发展路径。

解决历史积累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地位的变化确实恍如隔世。然而,积累下来的综合问题也确实很多,许多问题是在一味的快速发展中难以解决的。而今,因为受制于全球经济萧条,集中反省和解决一些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正是时候。

解决心理问题:

    信心不只是一个心理问题,但也是一个心理问题。当前,日常消费受到的影响不大,春节消费的统计结果已有证明。受到影响最大的是房子、车子等大宗消费或投资。政府和专家们应集中力量在这方面进行前景介绍和政策修订。只有大宗消费和投资的真正启动才能有效地解决内需问题。

让有钱人带头花钱:

    按犹太人的“二八定律”,往往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此事中国可能会有异,但确实也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异。有钱人有钱,有更大的承受力,有更大的挣钱力,还有不一样的消费和投资心态。应当引导有钱人多花钱,这远比引导穷人花钱更具救市效果。

建立救市的典型:

    海啸袭来,我们必须站住。如果站不住,中国的未来比西方发达国家更加悲惨。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最强有力的政府在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我们应该自觉地争取成为成功救市的典型,只有当大多数的企业自救成功时,我们的经济大局才可能得以稳固。

充分扬长避短: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最大的不同是一党长期执政。这在民主进程上可能未必是好事,但却十分有利于在金融海啸中的自立。正如西方国家无法举办“北京奥运会”那“无与伦比”的水平一样,一党执政有利于在关键时刻有效调动国家综合实力。当然,不要忘了我们的社会也还存在不少短处需要重视和纠正。

避免顾此失彼:

    “不折腾”,这句英语里找不到对应解释的词语无疑是对当前状态的最高要求。中国人口众却资源少,聪明却不团结,进步快却问题多。此时,最忌“折腾”,我们的国家民族已经经不起大的“折腾”了。

     “保八”是一个信念的口号而不只是一个经济的目标,信心不只是一个心理问题而更是一个系统问题。只有系统地解决好相关的问题,才可能重建起国民消费的信心系统。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