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答题四步法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这是解题的第一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就是审题的过程。首先是“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的要求以及考查意图”,试题给了你什么条件――已知条件,试题要求你解决什么问题――求解;其次要注意“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在高考试题中,试题所提供的信息有的是有效信息,有的是无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就是有用的条件,无效信息就是无用的条件,在有效信息中有“关键信息”、“隐含信息”,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获取有效的、关键的信息,解读、破解隐含信息。有些高考试题的文字叙述比较长,考生首先要草读一遍,然后带着设问再读第二遍,将有效信息、关键信息解读,在获取、解读信息的基础上,要将信息进行整合。
有这么一道生物实验高考试题:用放了一会儿的菠菜叶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植物的叶子中的气孔的开启和关闭。这是一道实验设计试题,其中关键信息也是隐含信息是“放了一会儿的菠菜叶”,许多考生在解读时的思路是“放了一会儿”就蔫了、失水了,整合这个思维过程结论是:放了一会儿的菠菜叶的气孔已经关闭了。这个结论十分重要,因试题要求你证明“气孔的开启和关闭”,那么实验的第一步必须是从关闭到开启,也就是说信息的解读决定着实验的步骤。
解读、获取信息后,要对有效信息进行整合,比如数学学科、物理学科,对于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就是建构数学模型、物理模型,一旦模型建立起来,解题就有了正确思路。文科综合试卷中常常出现几幅图或几幅图表,设问是建立在图形和图表基础上的,考生在回答问题前要首先进行整合,把几幅图形或图表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也就是将图形中、图表中相关联的内容进行整合。整合了有效信息,解题也就有了正确思路。
二、调动知识 ; 运用知识
高考答题第一步是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将有效信息进行整合,明确了已知条件,明确了求解、设问,解题进入第二步:调动知识,运用知识。首先是依据试题的设问调动知识,过去我曾经说过基础知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和依据,解题需要依据、需要工具,调动知识的过程就是将解题中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调出来;过去我们强调学科知识要形成网络,这就是说从网络上调动基础知识稳、准、快捷,而且系统。
知识调动出来了,要“将所学的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联系”,“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这就是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解题的过程。运用知识解题过程就是“从已知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就是思维过程。
有这样一道高考试题,是文科综合的历史试题:“评价李鸿章的洋务运动”,这道评价题给了两个答案:一是“利大于弊”,二是“弊大于利”,考生要任选其中一个答案进行评价。回答这道历史题首先要调动知识,“洋务运动的背景”、“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的具体实施”、“方方面面对洋务运动的反应”、“洋务运动的结果”等等,有关“洋务运动”的所有知识都应该调动出来。第二步是运用知识,这道历史题要求以史实为依据、史论结合进行评价。如果你选择了“利大于弊”,当然要把“利”论述充分;如果你选择了“弊大于利”,那你就要将“弊”论述充分。以理服人,以史实服人,这个过程就是运用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从已知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的过程。答题到了这个高度还不行,因为你选择的是“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在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大于”这个关键词,而且要把握住“大于”这个关键信息,在论证和探讨的过程中一定要“利”、“弊”全都论述,然后按着考生的选择“利要压倒弊”或“弊要压倒利”,这才能彻底说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一些考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只叙述了“利”或只叙述了“弊”,没有在“大于”上做文章,当然不会得到高分。
三、描述与阐释事物
这是解答试题最为关键的一步。获取了信息,解读了信息,调动了知识,运用了知识,所有的工作完成了,这道题会解了,第三步就是开始动笔回答了。高考过程是什么?最简单的说法就是用笔在试卷上写字、写句子、写符号、画图形,“动笔才是思维的真正开始”。考生规律性的毛病、考生的问题就出在这儿,会不会做?会!一写就错!首先要“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其次,一定要注意在描述和阐释的过程中,注意运用学科语言、学科术语、语言的层次性、语言的逻辑性。上面说的这四条正是考生答题的弱点。
有一道政治高考试题问:“满清末年,资本主义的坚船利舰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和我们现在实行改革开放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许多考生在回答这道题时用“自愿与强迫”、“主动与被动”这样的词汇,如果这道试题满分为10分,上述回答连一半分也得不到,原因有两个,一是没有抓住“本质”,试题问的是“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看来解读信息有问题。“自愿与强迫”、“主动与被动”虽然也对,但这是现象,不是本质!第二个原因是没有用学科语言和学科术语回答问题。这是一道政治试题,牵扯到了历史学科的知识,因此一定要用政治学科、历史学科的语言、术语来回答,答案只是四个字“国家主权”,有了这四个字“国家主权”,再进行简单论述,比如满清末年我们是丧权辱国,现在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这样回答就距离满分不远了。
再比如我曾经说过的一道生物实验设计高考试题:用放了一会的菠菜叶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植物叶子的气孔开启与关闭。回答这道试题首先要注意用学科语言、学科术语,第二是注意语言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试题的实验设计分三步:第一步是实验器皿的挑选和准备:显微镜、载玻片、镊子、水、盐水、滴管、吸水纸等等;第二步是实验步骤,放了一会的菠菜叶失水了,气孔是关闭的,实验首先是开启气孔,观察完了,再用盐水让气孔关闭;第三步是实验原理,要一一叙述清楚。这样问题回答得有层次、逻辑性强、清清楚楚,高分是有希望的。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求在高考试题中居于较高的层次能力,在以往的高考试题中,几乎年年都要涉及,几乎科科都要涉及。今年北京市的中考《考试说明》中,包括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都提出了探究能力的要求。今年的高考有山东、宁夏、广东、海南四个省进入新课程科目组,在考核内容上,无疑会加大对“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考查。北京市将在2007年秋季进入高中课改,高考一定要支持课程改革,在今后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北京和其他即将进入课程改革的省份一样,一定要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的考查会逐步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重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重视“论证和探讨问题”解题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高考命题重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鼓励有创造性的答案”,因为这样的题型“是考查学生探究精神”的最好形式,上述这些就是“高考命题的改革原则”。高考试题不但强调“考查”,更重视考生能力的“展示”,“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就是一种能力“展示”。
在高考试题中,无论是文科类试题还是理科类试题,都有一些题型需要考生论证与探讨,比如北京卷2004年文科综合第37题“对人的尊重和生存权、发展权的追求,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一题就属于开放性试题,对人权问题进行了论证与探讨。理科综合的实验设计题一定意义上说也可以理解为论证和探讨的开放性试题,比如北京卷2005年理科综合第22题“探测黑箱内的电学元件”一题也属于这种类型。
在答题过程中如何进行论证与探讨,这是需要注意的:
第一,要学会“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
第二,“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除此以外,还要注意观点鲜明、科学、准确;要抓住问题的核心,问题的本质;要多角度、多方位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要历史的、辩证的看问题,既要注意两分法,又要注意重点论;在论证和探讨过程中要重视理性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