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这么多年,你是否实地了解过上市公司的情况?买了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你是否了解这家公司的大门朝什么方向开?”这两个问题或许会难倒A股市场不少自称老股民的投资者,但它却真正反映出了国内投资者的盲区。
“上市公司的情况都不了解,如何真正判断它的价值?难道仅仅依靠研究机构的报告,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太复杂,我对这些报告持怀疑态度。”股民彭柏的观点在众多股民中显得独树一帜,他对上市公司的关注超过了对“庄家”的重视,这也是他炒股取胜的重要手段。
从盲目开始
1994年,在同事“大把赚钱”的游说之下,彭柏进入股市。“其实,那时的我对股市没什么兴趣,只是那时股市正好处于上涨中,财富效应说服了我。”彭柏说,“刚入市各方面的思想都很单纯,朋友买什么就买什么,结果亏了不少钱,而且连为什么亏都不知道。”
“我开始关注报纸、听股评,从他们推荐的个股中挑选股票,但还是赔多赚少。”几个回合下来,彭柏开始纳闷,“为什么自己运气这么差,买的股票都不赚钱”。一次特殊的遭遇让他明白了其中奥妙。1995年2月,彭柏买了一家位于广东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之后不久,他到广东出差,工作闲暇彭柏想起这家上市公司距离不远,一时兴起便去考察了一下。
彭柏按资料显示的地址去寻找那家公司,却发现根本找不到那家公司的正门。“在当地打听了一下,发现确实有这么一个公司,但这个公司具体做什么,住在附近的居民根本就不清楚。你说这样的股票怎么能买,机构给出的报告怎么能信。”回去后,彭柏便将该公司的股票割肉。从那时开始,他便下定决心,认真考察上市公司。
旅游连带考察
“你找老彭啊?他又去‘旅游’了。”记者第一次在证券营业部找彭柏时,一位与他相熟的股民江老伯告诉记者彭柏的去向。而后来记者才了解,彭柏的“旅游”实际是指去上市公司考察。
1998年,彭柏因身体原因提前办理退休,闲下来的时间他便开始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兼考察上市公司。“不是所有上市公司都欢迎普通散户参观。”彭柏说,“如果只是打算买这家公司的股票,考察时他们的态度很差,我肯定就不会买。如果已经买了这家公司的股票,我一般会去多次造访,烦到他们回答完我的问题为止。”凭借对上市公司的考察,彭柏成功买入了贵州茅台、五粮液、中金岭南等股票,收益不菲。
不一样的感受
“亲身考察和听人家说二手信息,感觉完全不一样。”2007年,彭柏到香港去玩,回来的时候顺道去了一趟深圳和广东。“当时是中国股市最疯狂的时候,大家都在鼓吹中国的经济是多么好,中国的企业是多么棒。但我发现广东一些出口企业的订单都在减少,而且一些加工企业的员工在抱怨,老板开始变相地克扣工资和福利,发展状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回来之后,他便开始更换股票,调低仓位。不过,他仍然没有料到A股突如其来的暴跌。
彭柏表示,尽管他没有逃过暴跌,但他依然坚信自己考察上市公司的炒股策略。“因为脱离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炒股绝对是只赔不赚的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