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第三集:爱情之歌


     1918年,二十五岁的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时,萌发了爱情。

    在北京的公园和名胜一同观赏冬春景色的日子里,毛泽东和杨开慧确立了恋爱关系。

    毛泽东和杨开慧,都是在五四思想解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知识青年,又都富有个性和

远大的追求。杨开慧后来回忆:她虽然爱毛泽东,“但绝不表示”,“我们彼此都有一

个骄傲脾气,那时我惟恐他看见我的心。”

    毛泽东和杨开慧,常常被深沉而含蓄的爱情表达方式所困扰。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首《虞美人·枕上》,是毛泽东在1920年冬天一次短暂别离时写给杨开慧的。

    这是毛泽东诗词中惟一的一首纯粹写爱情的作品,惟一的一首属于婉约格调的作品。

    1920年冬天,杨开慧来到湖南第一师范附小的教师宿舍,自由地和毛泽东结了婚。

    一年后,毛泽东辞去了教职,把家搬到了长沙小吴门外的清水塘。

    这时的毛泽东,已经成为行踪不定的职业革命家。

    1923年12月底,毛泽东又要离开长沙,三年的夫妻生活离多聚少。

    于是,一首《贺新郎·别友》就从心底里涌了出来--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

会前番虚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宵霜重东门

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恁割断愁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1927年8月13日,一个朦朦胧胧的夜晚。杨开慧站在长沙板仓杨家后山的棉花坡上,

再一次目送着穿一身布衫却要去领兵打仗的毛泽东渐渐远去。

    杨开慧肯定不会想到,这竟是他们的永诀。

    井冈山上的毛泽东,则四处托人打听杨开慧的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