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与快乐
——捷克电影《酒瓶回收》观后
从这部2007年出品的捷克电影中,人们可以体会到谎言与真实、爱情与幻想、工作与快乐、个人与家庭等意味。我从这部影片中体味到的,是一个老头对快乐的执着追求。
关于年龄与快乐,首先让我先想到的是歌德的《浮士德》。
浮士德一生从事学术研究,从哲学、法学、医学到炼金术,他无所不知。临近晚年,感觉生命的源泉正在枯竭,精神的火光将要熄灭。一个夜晚,正在书房的浮士德突然停下手头的工作,对着窗外忧伤的月亮流下眼泪。一种不可抑制的对自己一生知识追求的怀疑袭上心头。上帝所赋予我的一切就是为了让我终生与故纸堆打交道吗?如果不能享受人间的快乐,我通晓一切知识的意义何在?
浮士德悲伤地意识到,自己虽然满腹经纶,但对现实生活却一窍不通。而且,为了那些对于世俗生活毫无意义的东西,他已经付出了一生的代价,被剥夺了所有的人生乐趣。“我也没有什么财产与货币,更没有人间的荣华富贵;就是狗也不想再这样活下去。”这种深刻的怀疑让浮士德陷入绝望,为了“摆脱一切知识的乌烟瘴气”,他举起毒酒杯,准备自杀。突然间教堂的钟声响起,童年时的温馨美好的幸福时光浮现心头。也许生命的意义还可以追寻,从知识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并不需要放弃生命。“理性重新讲话,希望重新开花;人们渴念生命的溪流,咳!渴念生命的源头!”
魔鬼梅菲斯特来到浮士德的书房。喜欢恶作剧的梅菲斯特在上帝面前嘲弄人类缺乏恒心和毅力,总是好高骛远,喜欢随波逐流。而上帝对他的造物充满信心:“一个善人即使在他黑暗的冲动中,也会觉悟到正确的道路。”于是,梅菲斯特和上帝打赌,说他可以可以想办法摆布浮士德。此时,浮士德虽然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但还没有从对生命意义的怀疑中完全摆脱出来。梅菲斯特当然明了浮士德的困惑所在,于是引诱浮士德,说:“品尝人生滋味才能自由自在。”梅菲斯特想进一步切断浮士德对知识生活的留恋:“一个徒事思辨的可怜虫有如一头牲口,在枯槁的荒原上,被一个恶灵牵着兜圈子,却不知周围尽是绿油油的草地。”
浮士德被说动了。但是,对自己摆脱知识生活之后介入新生活的能力却有怀疑。于是梅菲斯特与浮士德签订了契约,浮士德将灵魂抵押给梅菲斯特,梅菲斯特将帮助浮士德恢复青春活力以享受新的人生。条件是浮士德要努力奋斗,自强不息,绝不游手好闲,虚度时光。一旦浮士德停止奋斗,哪怕只是片刻的懈怠,魔鬼将把浮士德的灵魂带走。
电影《酒瓶回收》讲的也是一个老年人寻找快乐的故事。
卡罗65岁了,他身体健康,思维敏捷,还在一家中学担任教师,讲授文学。课堂上,卡罗在朗读一首捷克著名诗人的诗句,沉浸在一种遥远的忧思中。一个可恶的学生不时捣蛋,以哗众取宠的口吻大声喧哗。卡罗本来有些不快的,在来学校的公交车上,学生们安坐在座位上,没有一个人给他这个爷爷级的老师让座。此时,卡罗感觉到一种侮辱,一种对诗歌,对诗人以及对自己的侮辱。于是,他采取他习惯的惩罚学生的手段,将一块浸泡了水的海绵的水淋到这个捣蛋鬼头上。校长要求卡罗向资助学校的学生家长书面道歉。卡罗说,我不会道歉,但我会用另外一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我辞职。辞职?“是的。我不干了。在这里我不再感到快乐。”
卡罗在家里闲不住。对于做家务,他一直很蹩脚。看到有公司招聘速递员,卡罗去应聘,被接受了。速递员可是年轻人的工作,而卡罗已经65岁了。“年龄不是问题,知识和经验也很重要。”当一位客户对卡罗的能力提出怀疑的时候,卡罗这样说。在城市街道上像年轻人一样飞速骑行,卡罗感到骄傲和自豪。在休息的时候,有老年人散步团要求卡罗加入,卡罗拒绝了。他用对讲机大声说话,对那些用散步来打发时光的老人们显示他的快乐和生命意义。卡罗太不把自己当成老年人了,他骑行得比年轻人还要快。结果,严重摔伤。再也不能做这样疯狂工作了,这是艾莉给卡罗下的死命令。其实,艾莉根本不想让卡罗出去工作,他们两人一起生活,有着足够的退休金。艾莉只希望卡罗呆在家里陪伴自己。但是,对于生性活泼好动的卡罗来说,他需要一个广阔的天地来激发自己的快乐,关在家里就像是蹲监狱一样。
超市在招聘酒瓶回收工,卡罗前往应聘,被录用了。卡罗是那样一个热情开朗幽默大方的人,他在什么地方都能营造出一个宽松活泼的环境,他的快乐总能感染周围的人。卡罗喜欢跟人说话,和任何人都是见面熟。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卡罗还热情帮助顾客,比如代顾客照看宠物,代残疾的老太太购买日用品并暂代支付价款,向老主顾推荐折价商品等等。卡罗很快与同事成为朋友。里扎克被同事们叫做话唠,实际上一直沉默寡言,表情相当严肃。卡罗的热情让里扎克脸上有了笑容,他还将一位女顾客介绍给里扎克,并撮合他们成了亲。热情的卡罗还做了一件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情,他协助保安抓了一个超级惯偷。
有人向超市推销酒瓶回收机。这样的机器一旦采用,意味着卡罗将失去工作。虽然卡罗并不指望这项工作谋生,但大家都已经离不开他了。于是,一次次,负责处理垃圾的同事都悄悄将相关的宣传单销毁。有一次,卡罗到经理办公室办事,凑巧有人来推销酒瓶回收机,卡罗又冒充经理将来人支走。最后,超市还是安装了酒瓶回收机,经理的解释是为了节省开支。不过,经理提出给卡罗重新安排一个工作。卡罗发现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与顾客交流,再也不会有以前那样的同事之间的融洽关系了。他拒绝经理的好意。“我不留下,在这里我不再感到快乐。”
卡罗离开了,他会一直寻找自己的快乐,他会一直快乐下去。
这部电影被看成是一部老年题材的作品。其实,卡罗对自己的年龄一直看得很轻。实际上,对于卡罗所追求的快乐生活来说,年龄确实不是问题。卡罗不仅可以在适于老年人的工作中获得快乐,在适于年轻人的工作中也体验过快乐。卡罗显然不像浮士德那样在乎自己年龄,这可能与他们对快乐的理解和追求的不同有关。同浮士德相比,卡罗的快乐是自己创造的,这种快乐是内在的,是属于他自己的。在《浮士德》中,浮士德也获得了快乐。但是,浮士德的快乐不是自己的,是通过抵押自己灵魂而获得的,是通过服用魔鬼的灵药来实现的。这种快乐因此缺乏品质和品味。
浮士德被看成是资产阶级新人的典型形象。资产阶级的物质成功是其物质追求的结果,物质快乐是资产阶级唯一能够体味的快乐。浮士德所追求的,也正是一种世俗的物质快乐。在魔鬼帮助下获得青春活力之后,浮士德追求格蕾琴,但在获得她的爱情之后又离开了她,表面上是格蕾琴的哥哥的阻挠,实际上是浮士德和梅菲斯特签约的要求——奋斗不止,不能停留。后来,浮士德从事一项庞大的围海造田工程,表面上为了造福人类,本质上是浮士德想体现自己征服自然的能力。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浮士德默许梅菲斯特将海边一对老夫妇的家园毁坏,还毁坏了一座教堂。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新人,浮士德的快乐不仅是建立在物质之上的——他不能品位超越物质的更精致更高尚的快乐,而且,他的快乐只属于自己——甚至,他的快乐是建立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上的。卡罗则不一样,卡罗是一个人而不是浮士德那样的资产阶级新人。卡罗追求快乐,但他的快乐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为前提的。
从浮士德和卡罗的对比中,我们也许可以认识到,年龄与快乐无关,但与对快乐的认知有关;一种快乐并不能否定另一种快乐,以一种快乐否定另一种快乐,也许最终并不能得到快乐;快乐总是与他人的分享为前提的,一个人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也不是一种可以持久的快乐。其实,上帝造人,希望他的每一个造物都能够快乐。可以想象,上帝愿意看到每一个人脸上的笑容,他会将人们的笑容看成是是对他感激。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个人——无论年龄,无论经历,无论职业,无论地位或者贫富——都有义务追求并实现快乐。努力追求快乐并给他人快乐,应该是一种可以荣耀上帝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