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常云:多一个心眼。
什么是心眼:聪明?算计?留一手的谋略?高人一筹的智慧?
为人处世,我们是该更加真实、真诚,真心,若玉之璞,若水之纯;
还是该多一个“心眼”呢?
何谓“心眼”?
心者,印道之明镜也;眼者,达观之门户也。
俗谚: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盖“眼通于心”。
世态万象、人情百态,美丑真假、恶语欢言……
皆凭眼观之,而以心受之:
或悲、或喜;
或冷、或暖;
或利、或害;
或聚、或散……
欢心、痴心、喜心、厌心、得心、失心……因境而生其心,受物之牵或连。
流浪生死、认贼做主。
心累!!!
太上于《道德经》中曰:
“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纷繁,所盲者,似为“目”,实乃“心”。
心何盲?
心何累?
盖中医有论:
心为君,心藏神。
为君之道,重“无为”也。
君无为,则心自清,神自静,气自和,然后脏腑顺、百骸理,万事通。
此清静之道心也。
然,凡人肉心,常受五色所乱、受五音所迷。
凡人之心,心无眼!心无窍!心混而不清,迷而不静。
境动则心思动,欲奔则心神奔,为俗务假象所折腾。
此非“心盲”乎?
故:太上《清静经》曰: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为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能观之者,何如?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
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悟,惟见于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常寂之心,欲不生矣。
不生则不灭,无来自无去。
如此,心则常明、常静。若明镜之于大千,返照透彻、光明自在、无我无他、无法无天……
何故无法:万法归宗,归于心;
何故无天:天地八荒、四时无极,藏于心。
道由心悟,心有眼观。
是谓“心眼”。
此心者,非心也。
道心乎?佛心乎?
此眼者,非眼也。
法眼乎?慧眼乎?
故,终南有云:
心眼者,大道之门户也!
吾将: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