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方明谈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发表于《中国政协》杂志2009年四月号)


    藏文化保护不仅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更是我国政府多年来花大力气投入的重要领域;保护好藏文化不仅符合藏族人民的利益,也符合整个社会各民族和谐进步的共同利益;因此不仅要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力量,还要靠藏族人民自身的努力和进步;保护藏文化不应局限于对传统的适度保护,还要跟上现代化的时代脚步在发展中保护。

    笔者既不赞成某些学者对藏文化保护的杞人忧天式的评头论足,更反对一些西方国家媒体对我国藏民族文化保护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指手划脚。

    有人最近还在鼓吹像美国对待印第安人那样,将西藏建成所谓的“文化特区”,以便“保持藏文化的纯净”,因为他担心“开放的经济完全有可能使藏民因为文化的原因变成受害者”。笔者认为此种言论大谬不妥。

    民族自治区域不能建成“保留地”

    历史地来看,1959年可以说是藏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在此之前,藏族的文化、教育等资源基本上完全垄断在少数贵族和上层僧侣阶层手中,劳苦大众是不能也没有条件读书的。

    1959年后,枕骨在西藏地方逐步推行了民主改革并开始实行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同时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西藏建立起了自己的大学、社科院和各种藏文化研究机构。特别是改革开放这三十年里,汉藏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和成立了许多民间组织,致力于藏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也致力于藏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不知是由于傲慢还是偏见,西方一些国家总是对我国在少数民族政策的实施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等方面说三道四,国际上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也总是捕风捉影地虚拟报道,误导国际舆论。

    我们在美国地图上看到的许多地名,如马萨诸塞、俄亥俄、密歇根、堪萨斯、爱达荷等都来自印第安语。而真正还算得上属于目前大约两百万美国印第安人的土地,却只有大大小小的保留地,零散分布于整个大陆,如同大海中一个个孤立的岛屿。

    肇始于19世纪50年代并在内战后的10余年里得到广泛推行的保留地制度不仅使原住民印第安人失去了原有的家园和故土,而且剥夺了他们的自由、独立和权利。这种当时的美国白人为了开发和攫取西部土地上的各种资源而实行的制度使白人能够“合法”地在保留地推行同化政策,不准印第安人保持原来的风俗、仪式和宗教,因而他们只能秘密进行传统文化活动。美国人为造就的保留地,就像一块块伤疤,成为标榜“自由”和“人权”的美国的一处“硬伤”。而在我国各个藏区,不论汉族、藏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的人们都能够自由地供奉自己信仰的宗教神像和朝拜,大多数藏族人家都在家里设有佛堂,举行宗教活动和仪式。

    而美国把印第安人圈在保留区内,使得印第安人既不能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也没有能力保留自身的传统文化,只能沦为“荒野中的贫民窟”,充其量也只是美国主流社会的点缀。美国印第安“保留地”绝不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来源,而应是全人类都应当汲取的教训。因此,美国等西方国家最没有权利对中国的民族政策指手划脚。

    和谐发展是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必由之路

    在政府的投资建设下,青藏铁路已经延伸到了雪域高原的拉萨,使得世界更容易了解藏文化、也使得藏文化传播得更快、更远。越来越多的藏族同胞能够坐着火车到内地参观学习和交流,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能够坐着火车到拉萨,了解真正的西藏,了解西藏今昔的巨大变化。

    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与我国西藏自治区接壤的尼泊尔人均GDP是400美元,印度是965美元,而西藏是1700美元。2008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76元,同比增长13.9%,并且连续6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目前西藏已建立了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体系;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体系为重点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以关心、关注老弱病残为基本对象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展。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藏区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最大程度地汲取了内地发展经济而牺牲了一些自然环境的教训,走发展和保护同步的可持续道路,不仅发展了经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保护了自然生态。比如青藏铁路从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沿线约有一百多座桥,最长的达12公里,这些桥洞都是留给野生动物和当地群众的通道。运行的火车,其所使用的电动内燃机对空气也没有污染。在建国以来的所有建设项目中,青藏铁路为保护环境所做的投入在整个项目投资中所占比重最大。

    又如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藏羚羊的数量加起来不到5万只。经过20年的努力,现在仅在西藏自治区内的藏羚羊数量已经超过15万只。这可以说是人类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或者说是一个奇迹。而且随着交通的便利,藏区增加了一大批由藏族同胞经营的藏餐馆、宾馆和歌厅,民族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那些担心火车入藏“会破坏藏区环境甚至毁坏藏文化”的人们大可放心,不必杞人忧天了。

    可以说,除去“文革”十年,1959年以来的西藏不论是经济、文化、教育、医疗还是社会福利等各方面,都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

    只有发展才是最好的保护

    一种文化的发展进步,必然通过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如果一种文化永远固守自己的过去,就不会有未来的进步,更不可能以强大之身令这个文化的拥有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去年在西藏农牧区对一百个农户所做的调查显示,随着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30%的农户计划在未来5年修建新房,有近六成的农户计划在1-2年内购买手机,有20%的农户计划购买拖拉机,有15%的农户计划在3年内购买摩托车,有5%的农户计划在5年内购买汽车,通信、汽车、摩托车、住房等已成为藏族同胞现代化生活的新目标。

    再谈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笔者还是要强调一个观点:藏文化必须发展,只有发展才是最好的保护。在藏区有一句流行的说法:「学会藏语走向牧区,学会汉语走向全国,学会英语走向世界」。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藏族同胞不再裹步不前,他们认识到,要保护和传承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与外界发生联系和交流,只有发展才是最好的保护。

    有尊严的发展与民主、自由、平等都是汉藏各族人民共同追求的核心价值观,每个民族都需要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不能唯我独尊,而是以博爱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互相接纳、互相理解、互相扶助,共同追求进步。否则,就不能保障每个民族、每个公民平等、自由和有尊严地分享国家进步和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