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茶座] 由于在哈佛学习,周末茶座的文章就以管理主线。
撞钟也要有标准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句熟语是在文革期间学习是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中学的,毛泽东用来比喻自由主义的一种表现,原文中说:“办事不认真,无一定计划,无一定方向,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这熟语是有典故的。有一个小和尚担任撞钟一职,半年下来,觉得无聊之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有一天,主持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一职。小和尚很不服气地问:“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老主持耐心地告诉他:“你撞的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但钟声空泛、疲软,没有感召力。钟声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撞出的钟声不仅要洪亮,而且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事事恭谨,勿因小而不为,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即使是敲钟,却能敲另一番韵味。敲钟如此,做事做人亦如此。在小和尚眼里,“钟”如“佛”,从一件平常的事,使思想上升到另一种高度,这也就是所谓聪明人和愚人的区别。
如我们从管理学的角度去点评这个典故,本故事中的主持犯了一个常识性管理错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由于主持没有提前公布工作标准造成的。如果小和尚进入寺院的当天就明白撞钟的标准和重要性,我想他也不会因怠工而被撤职。工作标准是员工的行为指南和考核依据。缺乏工作标准,往往导致员工的努力方向与公司整体发展方向不统一,造成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因为缺乏参照物,时间久了员工容易形成自满情绪,导致工作懈怠。制定工作标准尽量做到数字化,要与考核联系起来,注意可操作性。
看来毛泽东的诠释可能是最完整的,他不愧为伟大的管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