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银川市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三次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基本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其中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轮番上升。(参见下图)。

 
从三次产业构成看,银川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农业基础良好,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三农”问题的压力不大;工业成长迅速,逐步壮大的工业不仅对城市化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农业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改造和服务;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快于第一产业,但相对滞后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总体之后对第一、第二产业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从地区生产总值的价值构成看,劳动者报酬占44%,略高于宁夏全区平均水平;生产税净额为15%,略低于宁夏全区水平;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基本与全区平均水平相当(参见图表2-2)。
根据国际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分析,银川市产业构成比例仍需继续调整和改善。按照全市“两型社会”和“两个最适宜城市”建设的要求,必须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以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可持续改善。
 
 
(一)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银川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经过不断调整形成了较好的格局。2008年,全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4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40万公顷,增长2.5%。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8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2%,粮食产量88.62万吨,增长7.1%;蔬菜播种面积2.2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0.6%,蔬菜产量99.43万吨,增长21.8%;水果播种面积1.7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9.8%,水果产量16.53万吨,增长33.8%。年末大牲畜存栏21.20万头,增长7.6%。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0万公顷,增长62.2%。成林抚育面积7.40万公顷,增长9.7%。银川市农业在保证粮食自给有余的前提下,不断增加对城市肉蛋鱼和水果蔬菜的供应,蔬菜自给率不断提高,并可为周边地区提供越来越多的水产品。
银川市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农业精细化程度还不高,吸纳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对资源的节约高效利用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三是农业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四是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保鲜、包装、贮运、销售体系发展滞后,初级产品与加工品比例不协调。

从农业标准化情况来看,由于受全国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滞后的制约和影响,银川乃至整个宁夏的农业标准化进程始终比较缓慢。这一方面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和老百姓的食品安全,另一方面严重制约了节约型农业、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标准化之后致使农产品品种结构、品质和档次都存在一定问题,农产品优质率较低。以牛奶为例,本来银川市的牛奶质量是非常好的,但由于国家有关标准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严重影响到银川奶业的发展,银川市奶农成为最无辜的受害者,这是对宝贵的农业资源的最大浪费。以清真牛羊肉为例,国际市场牛羊肉价格高,但对牛羊肉品质的要求很高,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体系,银川市牛羊肉出口规模始终上不去。
从农业精细化情况来看,由于银川优越的农业资源条件,加上农村的郊区化优势,农民对于农业精细化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许多农民甚至认为就近打工比种田更来钱,因此,农业粗放经营的问题相对比较普遍。近年来,银川以设施农艺为代表的精细化农业发展较快,但从总体上看,农业标准化、精细化程度尚不够高。除了近郊以外,大部分地区还存在粗放经营的情况。农业对于土地资源、水资源、肥力资源、光照资源的浪费现象还比较严重,农业领域距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根据对银川市兴庆区通贵乡的调查,由于靠近黄河,灌水便利,人均土地面积较大等原因,土地集约经营的水平不高,水资源消耗量较大,加上去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高,农民对种田和养殖奶牛的信心受到严重影响。相当一部分农民甚至不知道农业生产还要什么标准。可见,通过提高农业精细化程度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潜力尚未完全挖掘出来。粗放经营的结果是,虽然银川的牛、羊等肉类产品、苹果、梨等水果产品、花卉产品以及水产品等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但面临着品种不优、质量不高的困扰。
从农业内部结构来看,水果蔬菜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从表面上看是内部结构的优化,但从全国市场情况来看,可能会随着全国水果蔬菜结构性过剩问题的出现,导致农民再次受到结构性减收。因此,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问题上,首先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其次要在市场分析预测的前提下进行。
从农业加工业发展来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总体不足的问题比较严重,加工企业的综合实力不强、加工技术水平较低的问题也比较普遍。绝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产品市场谈判中往往处于劣势,而在原料市场谈判中往往处于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川市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影响了农民在农业领域增收的预期。
(二)第二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银川市工业发展迅速,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第二产业成为银川市经济迅速发展的核心主导力量。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2亿元发展到2008年度251亿元。2002年到2008年各年,银川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3.8%、20.8%、21.0%、16.9%、16.4%、17.6%和15.1%,发展迅猛,总量扩张明显。第二产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67.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50.7亿元,增加了270%。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成为1998年以来银川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主导力量。
 
1978年到1985年,农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了银川市第二产业比重的大幅度下降,1998年以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总体处于上升趋势,特别是2003年以来全市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带动了第二产业比重的稳步快速提升。
 
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最突出的特点是重工业比重高。2007年全市重工业产值比重高达76.8%。轻重工业结构演变历史参见下图: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以来,银川市重工业比例一直处于上升趋势。预计随着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大规模投资建设,未来重工业比重可能进一步上升。
银川市第二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建筑业总体技术水平偏低,三是重工业比例偏高的状况将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从工业来看,但基础性工业的特征明显,重化工特征明显,总体上处于价值链底端,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相对较少,产业带动力不强,产业升级面临诸多困难。“货硬实力不硬、量大利润不大”是目前银川工业的真实写照。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一方面表明银川具备较为强大的工业生产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表明银川市在工业核心技术方面的严重不足。从一定意义上看,银川工业的比较优势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丰富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获得的。关于廉价劳动力的问题在这里就不再赘述,因为这是全国性的问题,大家都很熟悉。我们以能耗为例子,重点分析一下银川工业在节能方面的表现:从绝对量来看,银川能耗较大的行业为:电力热力生产、化工、非金属矿业、黑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及炼焦、饮料制造等行业。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来看,能耗最高的为化工行业,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5.83吨标准煤/万元;接下来依次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行业单位能耗为4.08吨标准煤/万元;有色金属行业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2.87吨标准煤/万元;造纸行业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2.08吨标准煤/万元。可见,抓好这些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促进达标排放的极端重要性。银川市一定要把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也放在这些行业。从建筑业来看,受节能建筑关键技术制约,节能建筑的推广应用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较大程度上制约了银川市“两型社会”建设的进程。
(三)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银川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78年的26.3%提高到2000年的46.8%,2002、2003年达到50.1%的历史最高,2004年以来,随着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工业增加值比重的提高,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有所回落,200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45.3%,比2007年回落1.3个百分点,但高于宁夏全区平均水平(36.15%)9个百分点。这种状况说明两个问题:一方面说明整个宁夏包括银川市2004年以来进入新一轮工业扩张期。另一方面说明整个宁夏包括银川市的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尽管从1997年以来,银川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一直保持在10%以上,但就总体而言服务业增速低于第二产业,总量不够大,结构不尽合理。
(四)三次产业比例演变及吸纳就业能力
从世界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来分析,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应该而且必须是把提升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作为重要目标之一。这和“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因为一般而言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为了分析银川市“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我们对银川市现有产业从业人员结构进行了专题分析。这次分析主要重点选择了产业分析和行业分析两个方面展开。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分析。从全社会从业人员总量分析,2007年银川市全社会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分布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含乡村从业者)23.45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26%;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5.40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28%;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42.66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46%(参见图表2-8
 
 
从单位从业人员数量分析,2007年银川市单位从业人员总数为29.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单位从业人员一直处于缓慢下降态势;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单位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随着经济总体走势有所波动。总的情况是数量增加不大,且呈现出逐步减缓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有企业受编制控制较严格,另一方面是受经济利益驱使,越来越多的单位倾向于使用临时劳动者。就银川而言,临时从业人员的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以2007年为例,除了农业产业外,全市吸纳社会从业人员(除本单位从业人员之外)最多的行业依次是:批发与零售业15.6万人,制造业6.3万人,建筑业4.8万人,住宿和餐饮业3.3万人,物流业2.6万人,居民服务业2.3万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6万人。
 
银川市全社会从业总规模为90万人,而通过单位固定从业的人员只有大约30万人。因此,需要严肃指出的是,所谓正规就业的比例在未来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大量的就业人员需要通过临时就业或者灵活就业的方式找到工作。目前,全市第三产业提供大约14万人的就业岗位,其中8~9万多人属于机关事业单位就业(其中机关3万人,教育2.4万人,卫生社保1.2万人,科研服务1万人,水利环境等公共服务0.6万人,文化体育娱乐0.5万人),也就是说,第三产业中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单位所提供的正式就业岗位也就五六万人。所谓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最强,其实主要是通过大量非固定、流动性、临时性的就业实现的。

    依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未来银川市吸纳社会就业潜力较大的行业除了农业以外,依次分别为居民服务业(★★),住宿餐饮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物流业(★★★),科技服务业(★★),建筑业(★★),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