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四成效
综合传媒资料:国家统计局16日公布的上半年经济发展重要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已止住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快速下滑的势头,成功避免了可能产生的大萧条局面,进入企稳回升的新阶段:去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为10.4%,四季度下滑到6.8%,今年一季度进一步滑落到6.1%,二季度则回升到7.9%。这是经济回升的重要标志。
国民经济回升基础尚不巩固,格局不平衡,还存在不确定的因素。不巩固,就是说经济回升刚刚出现,稍有放松或者受到外部较大的冲击,就可能出现反复。不平衡,就是说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表现有好有坏,存在较大差距。不确定,就是说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发展蔓延,外部环境何时能根本好转尚难预料。就业压力加大、出口严重萎缩、财政增收困难、企业利润下滑等一系列问题警示我们,困难时期并未过去,必须做好在较长时间内应对各种困难和复杂局面的准备。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关键在于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中国实施了四万亿投资计划、结构性减税、“家电下乡”,以及鼓励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等政策措施,以扩大投资和消费;完善出口信贷保险和出口税收政策,适时调整出口退税率等政策,以稳定出口。 同时,实施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发展高技术产业集群、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等政策,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另外,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制定实施稳定和扩大就业政策,提高离退休职工的离退休金和养老金,提高最低保障水平和最低工资标准等措施,以改善民生。
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说法,宏观调控四成效,实施的效果突出表现为“四个一”。、
“一个回升”:生产增速稳步回升。统计显示,经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1%。分季度看,二季度GDP增长7.9%,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8个百分点。
“一个加快”:国内需求增长加快。扩大内需是经济企稳回升的动力和抓手。今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5%,增速比一季度加快4.7个百分点。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其中商品房、汽车销售分别增长31.7%和17.7%,成为内需增长中两个较为突出的亮点。
“一个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进一步得到加强;二是装备工业较快回升,上半年装备工业同比增长6.7%,比一季度加快3个百分点;三是区域发展协调性有所增强,中西部地区投资和工业生产增长均明显加快。
“一个改善”:民生继续得到改善。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民生仍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一是就业基本稳定;二是居民收入增长平稳;三是社会保障支出进一步增加,上半年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同比增长29.2%,中央财政对城市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贴支出分别增长49.9%和14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信贷大幅度增加。严格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防止货币信贷超常规增长可能引发通胀风险和金融风险。上半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近7.4万亿元,同比多增近5万亿元,为去年全年新增贷款的150%,引发了一些人对通货膨胀的担心。当前,一方面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以夯实回升的基础,另一方面要重视对通胀的预期管理,根据形势变化对货币政策实行动态微调,将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三农”、中西部地区和改善民生方面。
另外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产能过剩矛盾更加凸显。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不少行业就存在过剩问题。危机带来的有效需求不足,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随着经济形势好转,一些企业盲目生产,产能过剩的矛盾更为突出。
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规模,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必须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并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微调,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切实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在短期政策已取得成效的情况下,要把政策力度放到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上,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合判断:宽松货币政策仍是主基调 ,不排除微调可能。
结构调整到了关键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