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上网本来复兴国学中医


7月22号早上日全食,北京啥也看不到,所以我在车里睡着了,一觉醒来之后开始狂流鼻水……

 

我没去医院,因为我判断这是在排寒气,于是在家睡了四天,终于今天好多了。

 

人的身体天生就是有自愈能力的,睡觉就是最好的药。

 

这几天其实本应该很忙,但我把所有的活都放下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

 

几年前,看了吴清忠的《人体使用手册》之后我开始对中医的经络有些兴趣,前段时间断断续续看的曲黎敏讲《黄帝内经》又增加了一些认识。近几日,北京台财经频道的“城市”栏目正在播出张悟本的“民以食为先”中医食疗的学问(在线点播:http://tv.btv.com.cn/v/btv5/cs08.htm

 

从我的症状上来看,不过就是着凉感冒了,在普遍不过的病症了。

 

但是实际上却没那么简单,从上个月底的深圳、桂林之行回来,我的身体就一直不太舒服,这段时间每天早上起床腿都特别酸(开始我还以为是康复训练导致的),两周前还半夜闹了一次胃痉挛,现在的头晕、流鼻水实际上是把将近一个月前受的寒气排出去。

 

在深圳承办CMMB终端产业论坛的那几天,每天威尼斯酒店、海景酒店、城市客栈三点的来回穿梭非常的考验体能,再加上会务的协调工作和会议报道,每天还睡不足觉,还淋了几次雨,体能透支很严重。拿《人体使用手册》里的话说就是血气下降,并且当血气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病就生不出来了。所以很多人在忙的时候都没事一闲下来就生病。

 

深圳会办完的第二天一早我就飞到桂林了,5天4夜的BMW3行动,每天玩也是玩得筋疲力尽

 

玩了5天回来,也不好意思再请假休息啊,不过好在毕竟在家嘛,规律的生活逐渐也可以调养血气。

 

大半个月过去了,血气也逐渐回升了,所以现在就可以生病了。

 

22号的夜里,3点半醒来,闹肚子

 

23号的夜里,1点半醒来,头疼

 

24号的夜里,4点醒来,咳嗽

 

终于,肝、肺的寒气都排出来了之后,看似越病越严重的身体反倒逐渐好转了,也许这就是中医学术的神奇之处吧。

 

偷得几日闲,正好悟悟中医的道。

 

西医是治病,哪有病就治哪,比较直观。而中医是找平衡,哪儿重了就在它的相反方向做增补,用药的方向完全是反的。并且这个平衡还不仅仅是跷跷板的两端那么简单,而是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五行五个脏器的相生相克。任何一个脏器出问题都要做好其他四个脏器的平衡,这个不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没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很难搞定这么复杂的工程。

 

其实,这也不仅仅是中医和西医的的差别,整个东方思维和西方思维的差异也都在此。

 

包括烧饭做菜,中国菜也不能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样标准化生产,咱得讲火候。什么是火候呢?又是一个听起来很玄的问题。

 

为啥肯德基、麦当劳在中国开的那么火?规模做的那么大?道理很简单,人家能很容易的控制质量,随便招个厨师培训一下,全国各地几乎哪个肯德基口味都是差不多的。而中国菜的口味就难说了,一个厨师一个样,都是那几样菜,都是那些调料,色香味相差得就大了。你说这“油盐少许、翻炒片刻”怎么一个衡量?最大的问题还在于中国的菜品太丰富,什么都能做菜,随便上个菜市场一看都好几百种菜,再不同的排列一组合,要想每道菜都精确到几两几克的这菜谱的数量估计都是天文数字了。

 

我的感觉:真功夫中餐连锁的做法就是之选那么几道菜,每道菜都做到精确控制,于是大量复制。也许以前的中西快餐的差别并不在于烹饪方式而是在于品目的数量。这里提一句关于那些著名连锁餐饮企业说的“严格把关控制选材”其实这一点最主要目的(或者说最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顾客的健康而是为了便于做菜的精确控制。即使相同的菜,品质的差异所做出来的口味差得也很大了。

 

从医侃到食,这也是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比较喜欢一是一、二是二的表述方式,给每个东西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传统的中国则不是这样,中国的古人更喜欢说什么东西像什么,将一些貌似高深的东西用一些日常的事物的来比拟。所谓隔行不隔理,道理都是想通的。

 

总结近些年我对中医的一些关注,感觉中医在国内正在“退居二线”,甚至有“得了病你就去找西医,中医是未病养生的”的感觉。

 

中医确实很讲究治“未病”,但是这个“治未病”并不是就不治病吧?

 

我猜想,中医的问题主要有下面几点:

 

1. 中医学太抽象,没有直观的西医好学。一会儿经络、一会儿五行,看不见摸不着,在这个急功近利的年代哪儿还有那么多执着的同学去参悟啊?呵呵,有参悟智商的都去玩高科技的了,没那智商的再执着也悟不出来。

 

2. 西医是治病,所以很多时候感觉是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并且在好转,而中医则是调病,调的过程中甚至还会有更严重的反应,比如:寒气在体内就要让它都排出来啊,排完了才会真的全好了。但是想感冒这样的小病有几个人能好意思不去上班在家睡几天觉呢?

 

3. 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基因的农作物、催熟的农产品、饲料喂养出来的禽兽,甚至包括都市人的起居饮食习惯都与古人发生了极大变化,而这些变化都会影响到开药方的变化上。看似相同的病,以前的方子可能也就不适合现在的病了。药方也需要与时俱进。

 

4. 中医的看病方式太传统,还是在死记硬背一大段的草药品目、药性、药方,计算机年代了,很多的问题其实可以让电脑来记忆嘛。我有个哥们是研究易经的世家,很多事都算得超准,他就是拿电脑开发了程序在算啊。易经八卦可以用电脑算,中医为什么不可以?在这个计算机的时代,中医要不结合电脑,我觉得真的很难普及。当然,这里我也要申明一点,电脑只是工具,拿着电脑也还是医生在看病而不是电脑在看病。电脑替代不了医生,但是电脑可以帮助医生更快捷更全面的配出方子。

 

中医是国学,不是玄学。借助现代科技的强大的计算能力了,中医的完全可以重新站立到时代的前沿。

 

也许,中医学界很缺乏一帮IT的技术精英,也许国家的振兴规划里很应该拨出几个亿来建设一个国家级的中医药诊疗数据库

 

如果以后中医大夫们都能手持上网本来给人治病,国学中医的复兴就不远了! 

 

PS:上网本不仅仅是用来上网娱乐的,行业应用才是上网本的真命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