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同事突然讨论到了一个话题,就是南北文化差异导致的婚姻破裂。有一个上海的电视剧,也有一个北京的电视剧,都以这两个城市为背景,讲述了两个故事。基本上都是,异曲同工。我只看过其中一部,就是奶茶演的那部。
我们同事几乎都是异口同声反对异地婚姻,认为最终就是分手。
我觉得很诧异,难道自古倡导的南北通婚,汉族和其他民族通婚,都错了吗?而且我身边的这帮子人最低都是本科毕业,双学位,硕士的很普遍。但眼光却如此狭隘,我真的有点始料不及。
上海人很排外,很多人都有感受,我也不例外。但这么多年总结下来,其实也不过就几点:第一,认为上海外的人都很穷。第二,认为上海外的人没见过世面。第三,认为上海外的人不会来事,也就是说该撑面子的时候,没撑。说白了,就觉得不懂事。第四,生活习惯的差异化。
对于第一点,我觉得很简单,哪里都有穷有富。你嫌弃别人穷,你富给别人看看,没别人富得时候自然就乖了。第二,认为没见过世面,就如上海的一个如垃圾一样的所谓演员,觉得自己是国际大都市,什么都晓得。其实也只不过是早知道还是晚知道的事情。饭后的谈资而已,根本决定不了你一生的好或者坏。第三,认为不懂事,他们认为家里有事的时候,你应该怎么怎么做,说穿了,大方点。就什么事都会做了。场面好看,什么都好。不关南北,其实都这样。第四,这个才是婚姻中最主要的东西,生活习惯的差异化。生长环境的不同,导致生活习惯有很大不同。比如北方的人爱吃面食,南方偏米多点。这只是生活习惯而已,但因为上海人不喜欢吃,就把喜欢吃面的人看的很低档。觉得这个是个不好的习惯。
上海人嫁老外的很多,包括很多生活习惯也有很大差异。老外喜欢吃蔬菜,水果和肉食。在中国上海人却很欣然的接受了。
看了这些滑稽的事例,我就觉得更滑稽了。
上海从小渔村到繁华都市,容纳了许多各地来的精英。所以他的发展非常迅速。真的认真统计,上海人里面真正的上海人其实并不是很多,都是“移民”后裔多点。但二代后,就开始以鄙视后来的为己任。翻翻历史,全国各地的都有。但过了几代,就彻底忘怀了。包括那个说外地人不上台面的演员,翻翻老历史,估计也是江苏省一个小渔村渔民的后代而已。
这种根深蒂固的自傲,导致了很多家庭的矛盾和社会的不和谐。
比如自以为自己是个见多识广的人,所以对自己家庭里没见过世面的人,难免就要说一句“乡巴佬”。说出来的,矛盾就比较激化,要么一吵到底,把这家的脑子洗干净。以后相安无事。要么一拍两散,离婚也不是不可能。关键是不说出来的,总是用那种高人一等的眼神,和很有暗示的行动表现出来的蔑视,就导致了一部电视剧的诞生。也就产生了,比较高级的家庭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束。
分析了这么多,其实只是想说,婚姻没有错,错的是周边人的心理。
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你不会考虑那么多,所以当这些来临的时候,你该怎么做?
回避?逃避?还是任由它发展呢?
因为看到很多例子,都是异地通婚的。所以觉得很多东西都不是据理力争能够解决的。
比如生活习惯,面食也是一种食物,为什么别人不能偏爱呢?用爱一个人的心态,你可能会觉得,他或者她能陪你吃米,你也就能陪他或她吃面食吧。习惯是培养的,面食也不是毒药。何苦看的像是洪水猛兽来了呢?只是做饭的老人,麻烦了点。可能一顿饭要做两样,或者老人的口味不愿意改变,那干脆不要跟老人住一起,不就什么都解决了吗?不用麻烦老人,老人也开心吃自己喜欢吃的。也免去很多不必要的争吵和麻烦。
生活习惯克服了,其他都是很容易的事情了。有钱就大方点,没钱就勤快点,嘴巴甜点。
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矛盾的,但矛盾来了如何化解掉才是最关键的。
很多人离婚的时候,都在指责对方的不是,没有一个想想,你自己是不是先做错了。
公婆或者岳父岳母都是普通人,他们也有好,有不好的。有文化高的,也有文化低的。何不装装糊涂呢?
南北不通婚,岂不是又回到了蛮夷时代?
这些知识分子,都在自私的心态下,打击了一片。我估计他们就是未来上海滩上瞧不起外来人口一族的后起之秀。在他们没有上海户口的时候,拼命拿文凭,办居留证,等拿到上海户口后,反而瞧不起那些上海外来的人了。人真的很矛盾啊!
就比如阶级,不划分是大众的幸福,划分了是少数人的幸福。那些能够跻身进去的,表现的更甚,不仅忘了本,还忘了自己曾经的痛恨。
所以很多人,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面,一辈子在绕,绕到最后,明白了,人都是一样的,爱却是永恒的。但一切也都晚了。
婚姻中的文化差异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