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现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发感慨,说Email不是好东西,确实这样,生活中我就经常遇到Email交流不畅的问题,当然这已是另一层含义了。
记得应届毕业参加校园招聘,因为前一两次的机遇不佳,促使我采取广种薄收的思路,为此通过Email为很多公司发送简历,等待奇迹,等待机会的垂青。当然,结果可想而知,和大多数人的结果也并无二致,就是没有一家公司为此发现我的存在,所以的机会都是通过公司的招聘网页或者电话联系或者猎头公司人才网获得的。
其实,这种情况到现在我已经完全可以理解了,因为网络订阅了很多电子报章,每天邮箱里都塞得满满的,开始还可以耐心一封封查看,后来因为工作的忙碌或者说对此的厌倦,就冷落下来,一致未读邮件一再增加。推己及人,很多事情就不足为奇,记得面试大唐公司,也是先通过电话,大唐公司的招聘经理感觉可以一试,在电话中告之让我发送简历到她的私人邮箱里面,她说每天邮件很多,我告诉的简历无从查起。
我毕业后参加工作,项目组有个约定俗成的惯例,就是工作有问题不需要当面请教,通过飞信交流,即使与邻座的同事交流也是通过飞信,我几次当面请教都让对方感到很意外。开始我不理解,后来才知道大家可能在工作之余有自己的事情吧。记得一次人力资源部的人到我们那里办事,后来遇到我,他问我们为什么交流的不热烈,后来有机会到一些其他的场合,发现都是对面谈工作的。
当然,生活中因为电子邮件交流不畅的事情还有很多,通过电子邮件并不能保证可以快速得到回复,当然也有更为糟糕的情况,就是接收人心情不爽不予回复。现在社会文明发展至今,生活节奏异常快速,很多人都有工作之外的事情忙碌,因为互联网的发达或者社会圈的拓展,对于不闻声、不见人的交往很难打动他人的注意,不是你的错,也不是别人的错,这是人的自然性的光彩反射。我姑母身在海外的日子总给我们这些后辈发邮件鼓舞上进或者介绍生活情节,因为多年没有见面联系,又是一些介绍性的内容,就没有多回她的邮件,我想她必定为此很烦恼,但我感觉没有什么回复的。
互联网联系也是要有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我感觉没有现实生活交往基础的网聊已经让人失去了很多真实的生活,并且很多人为此做出了牺牲。通过电子邮件联系也是如此,一些内向或者缺乏异性交往机会的年轻人可以在互联网上开辟新空间,但是毕竟是虚拟的环境,应该说网络交往的大多数情况都很不理想,应属必然。
再洋洋洒洒的文字也比不上一个眼神、一句话语的体贴与感知,现在想想是应该当掉一些互联网的交流,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