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和孩子一个快乐的机会吧


 

“爱动的孩子坐不住怎么办?”

“孩子们玩玩具时总是安静不下来怎么办?”

“幼儿之间说脏话怎么办?”

“如何培养幼儿的同情心?”

“针对幼儿午睡很难入睡怎么办?”

“对于总打人的孩子怎么办?”

“为什么幼儿遇到自己可以解决的事情,依然会寻求老师的帮助?”

“对爱发脾气的孩子该怎么办?”

“课间中孩子们总爱奔跑,怎么办?”

“孩子总喜欢玩老师的物品,该怎么办?”

“孩子们喜欢打小报告怎么办?”

“入园,孩子的哭闹说明了什么?”

“如何在幼儿面前树立威信?”

“孩子总尿床?”

“关于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孩子们有了坏习惯怎么办?”

“早操幼儿不喜欢做,只喜欢看怎么办?”

“幼儿喜欢捡细小的东西玩,怎么办?”

 

一次和教师们的讨论中,教师提出了以上诸多的疑问。看着这些疑问,我体会着一名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艰辛,一个班最少30名幼儿,一名教师每天最少面对的就是30多个问题,一年工作264天,就是7920个问题,哈哈,大家这次可以体会幼儿园教师有多辛苦了吧。

每当走入班级,我们常常听到的是教师的唠叨,或是教师指责,我无权干预教师的这种教育行为,因为教师的这种行为对于幼儿来说就是一种社会体验,如何去适应、如何去调整自己?在这里,孩子是被动的,虽然我的心很痛,我却无力挽回教师已经对孩子制造的恐惧。

 

教育应该是双向的、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反思!

对教师来言,当自己的教育行为对幼儿形成或好、或坏的效果后,教师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恰当,这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种教育,一种成长。

对幼儿来言,当自己的行为与集体生活的要求或者行为常规一致或者不一致的时候,集体中的其他人员一定会作出相应的反应,幼儿在这种氛围中的思考,可以说就是一种教育或是成长。

虽然教师和幼儿在这个过程中都会非常地疲惫,身心都将受到考验,但这却是人生中必不可缺少的环节,我认为适应这个环节越早越好。

 

那些教育手段是教师可以使用的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你这不是也同意惩罚孩子了吗?”

不是的,“口头引导”、“口头批评”、“惩罚”、“体罚”这都是教育手段。

而我认为,教师只可以做到“口头引导”和“口头批评”。

对于“惩罚”、“体罚”这都不应该由我们教师来控制的!我们没有权利去惩罚孩子,更不应该去体罚!你可以试想或者回忆,当你“惩罚”和“体罚”孩子后,教育效果会维持多久?你的“心”开心吗?你真心的喜欢这两种教育行为吗?我想,这答案是统一的,没有人喜欢这两种教育手段,也没有人喜欢跟自己过不去,每一位教师都是期待自己“开心的生活”。

 

说到这里了,我们又回到原点:“孩子犯了错误说教不听,就不应该惩罚吗?”

请相信孩子,也给自己一个快乐的机会吧!(如果还需要我举例说明,请回复。)

在这里,我只介绍两种教育的技巧,我相信大家都会看明白的。

一、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孩子们自己讨论和解决。(教师角色:旁听、引导讨论。帮助孩子得出讨论结果。)

二、问题转移到另一个载体或事件中。(孩子的角色:事外人员。教师的角色:引导讨论,帮助总结。)

在这两种方法中,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民主的,得出的结果不管是对是错,教师都要支持!因为它属于孩子们!

 

我记得有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教育场景,说来给大家听听吧。

一次我路过一个班,听到孩子们在可劲喊:“加油!加油!打他!打他!”我好奇的向里张望,看到老师就坐在一边忙碌着自己事情,前面两个孩子在英勇的打架,其他的孩子则在自己位子上为他们加油,打了好久两个孩子都打红了眼,而教师却还没有管的意思。过了一会,孩子累了坐在地上,一个哭了起来。这时,教师走过来问那个哭的孩子:“你怎么哭了?”孩子说:“他打的我太疼了!”老师说:“嗯,打架是会受伤的。”然后教师问另一个孩子:“他打你的时候,你会疼吗?”那孩子使劲的点头,然后也哭了!

教师回过头来问所有的孩子,谁还想来打?所有的孩子都默不作声了,老师又问孩子们:“他们两个是我们班上打架最厉害的,如果谁还能打过他们,还可以再来挑战!”大家可想而知,孩子们看到班级内两个最厉害的都被对方打哭了,谁还敢上来呢?

教师又问,打架后他们两个还会是好朋友吗?伤害了别人,自己会开心吗?打架后你会有什么收获呢?问题会不会解决?除了打架还有什么办法处理矛盾?怎样让自己的朋友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呢?孩子们讨论着,他们得出的结论就是,世界上总有打过自己的人,所以不能打架。打架最终会失去很多好朋友,没有人再愿意和我们玩了。除了打架,还可以找老师调解,如果老师不给调解,两个人可以互相商量。呵呵,虽然孩子们总结的很浅显,但我认为孩子们还是基本上懂得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集体中,要做到互利,而不是互伤!”

后来我和教师聊天,才知道,他们的班级那段时间总有打架的事情发生,她也管不了了,最后他问孩子们这事情怎么办?孩子们说:“他打我们,我们就该打他!”于是就发生了开始的一幕,最终班级内两个打架最厉害的高手对打起来。

呵呵,不知道大家同意不同意这种把问题抛给孩子的教育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