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鲁迅作品落选中学语文教材,成为热点,其实,多少有些夸大成分,不过,是在高中语文教材上,由5篇调整为3篇,在初中语文教材里,鲁迅作品的数量基本没变,甚至还略有增加。我在做客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博闻天下》节目,谈这个话题的时候,就讲鲁迅作品的数量,是由他本人的文学和思想地位决定的,当代的余秋雨的文章有1篇入选初中语文教材,而鲁迅先生是6-8篇,这个1:8,确实是艺术和思想价值的客观呈现,既没有委屈了余秋雨,也不是偏爱鲁迅。
说鲁迅作品是鸡肋,这是夸大其词,鲁迅作品是不好懂,那《品三国》《论语心得》一类书好懂,那能从这些作品中挑选篇章编入教材吗?
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的确不好懂,气氛压抑,可美国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也是如此,林肯的演讲,也是如此,鲁迅的作品对孩子来说,有难度,这是正常的,一个思想和艺术大师的文章,都像百家讲坛的文字,那才是个滑稽的事情!鲁迅是现代汉语小说艺术的开山大师,作为现代白话文写作的开路先锋,自然有语言发展的局限在里面,这个不能苛求。
也不要过多地强调鲁迅作品的时代局限,从人文角度分析,鲁迅是现代人文主义的思想家、作家,他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是普遍的。
我们提倡多样化的阅读,让语文教育变得纯粹一些,我在节目里,教材中不仅可以加入林语堂、梁实秋的散文,还可以尝试着加入沈从文的小说。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里面,还缺乏当代气息的文字,特别是信息社会大背景的文章,我们在现有教材里面,看不到信息革命的影子,看不到互联网时代的足迹,像鲁迅的文章,是工业革命和现代社会转型中的人文思考,我们的教材显然还没有完全融入信息时代,这是很大的遗憾。
而在2006年1月22—23日,海峡对岸的高考语文题,竟然出现了火星文试题,有一部份的试题引用了夹杂火星文的文章作为题目,要求考生将其中的火星文改写成标准汉语。不论这个题型本身如何,至少,语文教育和信息社会,语文教学和信息革命,是十指相扣的,这就是引发我们思考之处。
语文教材为何没有互联网时代的内容?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