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之谜——答《现代快报》记者问


问题一:

    有关《永乐大典》正本的说法,有专家说是被火烧了,也有专家认为,它就在嘉靖皇帝的永陵当中。毛老师,《永乐大典》正本藏永陵的说法最早是谁提出来的?600多年来,咱们文史界有“寻找”过它的下落吗?在史书上,是怎么记载《永乐大典》去向的呢?

答:  不久前,记者对我的话转述有误。我不认为《永乐大典》肯定埋在永陵。

      北京十三陵为纪念长陵始建600周年举办研讨会,会间,有记者就《永乐大典》正本的下落向我提问,我回答说,学界有人认为《永乐大典》正本埋葬在永陵,我只是介绍有此一说而已,我本人并不认为《永乐大典》肯定会埋在永陵。因为历史对此并没有明确的的记载,一些人的说法只是推断。要证明他们的推断,还需要更有力的证据。他们的推断,仅仅是一种可能,而不是确然。

 

问题二:《永乐大典》藏在永陵当中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证据是什么?嘉靖皇帝是个“怪人”,他会把这个浩大工程的《永乐大典》带进帝陵吗?

他对道教很着迷,对《永乐大典》的兴趣又有多大呢?

在帝陵中藏典籍,历代皇帝中有此先例吗?

 

答 :  《永乐大典》于永乐六年编修完成,被收藏于南京的文渊阁。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也将《永乐大典》带到了京城,收藏在皇宫内的文渊阁。因为《永乐大典》卷帙浩繁,在当时出版印刷是很困难的,因而可以说这部大书在当时仅仅是一部孤本,使用的人也很少。

    历史记载,嘉靖皇帝即位后,因为议大礼,嘉靖帝为曾使用过《永乐大典》。议大礼以嘉靖帝的胜利告终,而且,嘉靖帝以制礼作乐的名王自居,主持完善和变革了一系列礼仪制度。他认为《永乐大典》对他的帮助很大,因而对这部书珍爱有加。但是,嘉靖三十六年宫中失火,威胁到《永乐大典》,嘉靖帝一夜之间几次传旨抢救,《永乐大典》才幸免遇难。

    为了确保《永乐大典》安全无虞,嘉靖决心重新抄录一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重录开始,历6年之久方告完成。《永乐大典》重录完成与嘉靖帝的丧葬大体是同时:

    嘉靖四十五年(1567)

          十二月十四日(庚子),嘉靖帝崩。

    隆庆元年(1568)

          三月十七日(壬申),嘉靖帝入葬永陵。

          四月十五日(戊戌),隆庆帝赏赐重录《永乐大典》成者。

    嘉靖皇帝在死后三个月下葬,此时隆庆帝已经即位。隆庆帝赏赐重录人员,是在隆庆元年四月,重录完成在何时呢,史无明载。而这正是谜点。

    因为永乐大典抄录完成与嘉靖帝之死大体同时,又因为从嘉靖帝死后正本就没有出现过的记录,因而有人推断它可能被埋入永陵,因为嘉靖帝特别喜爱这部书。但是,没有关于正本的记录,并不能证明它已经与嘉靖帝一同被埋葬。这二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仅凭嘉靖皇帝下葬和副本重录完成在时间上”基本”一致,就断定《永乐大典》正本被埋入永陵,证据显然不足,退一步说也只是孤证。

关于《永乐大典》正本的去向,还有种种说法。

    一般认为,后来《永乐大典》正本移放北京文渊阁内,副本存放在皇史宬。

    一说,明朝万历年间宫中发生大火,“万历二十五年(1597)……夏六月戊寅,皇极、中极、建极三殿灾” (《明史》) ,因而推断《永乐大典》正本毁于这场大火。明末清初人的谈迁《国榷》说: “万历末,《永乐大典》不存” ,”抑火失之耶?”就对此提出审慎的疑问。同时代人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也有同样的推论。

    当代史学家郭沫若则认为:“明亡之际,(北京)文渊阁被焚,正本可能即毁于此时。” (《影印永乐大序》)。历史记载,李自成仓皇车里北京时,曾在皇宫放火,宫殿毁坏惨重,殃及《永乐大典》正本是可能的。

     但是,前两年尹选波发文引用清代学者全祖望的记载,认为清乾隆时《永乐大典》正本犹存。全祖望的原话是 予尝欲奏之今上,发宫中正本以补足之,而未遂也。”然而深究,是什么原因令全祖望使用正本的愿望"未遂"?是《永乐大典》正本在宫中而皇帝不批准使用,还是宫中根本没有《永乐大典》正本?晚清学者缪荃孙认为,《永乐大典》正本毁于清代清嘉庆二年乾清宫大火 (陈登元《国史旧闻》)。但是,同时也有关于乾隆年间曾经查访《永乐大典》正本而不见的记载。那么,说《永乐大典》正本在乾隆年间还在宫中,后来毁于嘉庆年间的大火也就需要进一步论证了。

     把宝贵典籍埋入坟墓,并不少见。近年地下出土的一些文书如《老子帛书》,《孙膑兵法》等等都是。郭沫若也曾推断《兰亭序》原本被皇帝埋入了坟墓。这些都不能作为《永乐大典》正本被埋入永陵的证明。

 

     无独有偶,还有另一种《大典》正本被秘藏说法。已故山东大学教授王仲荦认为,《永乐大典》正本有可能藏于北京皇史宬夹墙之内。皇史宬是皇家档案库,其建筑形制奇特,墙壁特厚,东西墙厚3.5米,南北墙厚6.1米形。为什么要修这么厚的墙,仅仅是为了坚固吗?皇史宬本来就是收藏皇家典籍的,《永乐大典》正本秘藏于此,也是一种可能。但是,为什么要藏在夹墙中,为什么要不为人知,为了防盗吗,为了防止破坏吗?为了保护《永乐大典》正本,完全可以堂堂正正地收贮,包括密封收贮,而不必使用如此诡秘的方法。

问题三:永陵的地下环境是否适合保存图书?如果要想保存好《永乐大典》,那该需要多大的地方?什么样的环境呢?

问题四:呵呵,最后一问,咱们后人有没有希望看到永乐大典啊?

 

    答:我们现在还可以见到残留的《永乐大典》实物,其开本如同城砖一般大小。有人推算,全部《永乐大典》总体积达40立方米。保存它,首先要有足够的空间,当然还要有相应的条件,最好是恒温恒湿。要找这样大的地方并不难,但恒温恒湿就难了。然而,也并不是有了相应的空间条件,就一定会有相应的收藏。

    《永乐大典》正本下落究竟如何,如今还是一个谜,还需要继续追寻。

    文化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奇迹,敦煌文书,小屯的甲骨等等发现,一再震惊世界。说不定哪一天又有奇迹发生。但是无论如何我不赞成用发掘永陵的办法催生奇迹。首先,《永乐大典》正本藏于永陵就是一种假说,而且是没有确证的假说。其次,主动发掘永陵,将是又一场文化浩劫。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