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种状况:执行者和管理者对于决策持有分歧态度,执行者认为决策有误,管理者认为决策正确。争执不下之时,管理者往往会强行下达执行指示,执行者本着良知的态度,认为决策一旦被执行对企业必定是弊大于利,要么采取消极怠工阳奉阴违的态度,要么强烈反对拒绝执行,部分执行者甚至不惜以此为由离开企业,认为自己为了企业的良好发展,不惜抛弃个人利益,视之为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所在。
上述状况,是所有管理者都必须面对的课题,无人例外。
年少之时,我也曾固守于这种所谓的“职业情操”。后来,我真正走上管理者的岗位,负责整体运营,随着年月的打磨,经验的积累,我才逐渐感受到这种所谓的“职业情操”的幼稚与浅薄,正是这种自以为是的所谓职业道德,恰恰是对企业最大的伤害!
一、管理者一旦做出最终的决策,执行者就必须无条件执行,这个是任何组织运营的精髓所在!
管理的本质就是独裁!
2003年,我才开始对管理与独裁的关系有些模糊的摸索与认识,直到2006年,我才逐渐理清了关于管理独裁的思路。
管理独裁是由于权力和责任两方面构成的。
企业是一个系统组织,涵括了各职位层级,每个不同的职位层级都分配给予不同的权力。在一个正常的企业组织里面,执行者必须服从管理者的决策,理由是对方是管理者,自身是执行者。
管理者拥有行驶岗位的权力,执行者执行任务是应尽的职责!
在决策的过程中,英明的管理者可以允许执行者提出各种意见或者建议,彼此商洽最佳的决策,但是一旦管理者做出最终的决策,执行者就必须无条件执行,这个是任何组织运营的精髓所在!
在企业管理的实践当中,我们经常看见在决策确立之后,部分执行者依然心存不忿,在同事之间传播抵触情绪,这种行为是极其恶劣的,它不但给团队氛围带来不良的影响,而且往往很容易将一个本来带有一定风险的决策最终导向失败。军事组织对这类行为给于严肃的制裁,视为逃兵行为,因为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军魂”的问题,动摇人心。
在一个正常的组织里面,执行者如果可以任意对管理者的最终决策做出非议,轻则丧失管理的权威性,重则必将导致整个企业系统的混乱!
企业是一个金字塔组织,除了权力之外,还有责任,而且责任比权力更重要。职权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职责而进行有目的分配的。职位越高,权力越大,同时肩负的责任也越大。职权必须与职责平稳匹配,方才可让企业平稳发展,否则,必乱无疑。
逆向推断,企业承担最大责任的管理者恰恰就是老板本人。正是基于此,导致管理决策异议的深层理解,就必须是独裁!这里,没有任何道理可言!这是组织运营中如同钢铁一般的规律。否则,任何决策都存在被动摇的局面,长此以往,何谈管理?!
在事情尚未尘埃落定之前,结果的成败是一个很抽象的事情。我们在实践当中,谁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去敲定一个事情的成败。任何的决策,都是存在风险的。从管理而言,决策错误,是管理者的责任,执行出现偏差,则是执行者的责任。
二、“屁股决定脑袋”这个观点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这是因为企业信息是不对称造成的。
“屁股决定脑袋”是时下颇为流行的一句话,我并不完全赞成这个观点,但这个观点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这是因为企业信息是不对称的。
不同的屁股被分配在不同的岗位上,导致了不同的职位接触的信息是不对等的。譬如区域经理了解的信息多数是区域内部的信息,排除特殊情况而言,区域经理是绝对不可能精确了解到全国信息的。同样,营销总监掌握的市场信息也往往限制在市场营销信息这一范畴内,对整个企业信息的掌握必定不如常务副总掌握得全面清晰。
所谓决策,就是凭借手上掌握的信息,加上经验磨练出来的敏锐触觉,产生判断。
商业触觉是一个难以量化和言传的东西,更具备可信度的往往是信息数据本身。日本企业的信息化程度相对偏高,对情报信息也往往力求更精细、更精确,值得我们学习。
根据我多年的感悟,我发现:企业信息的不对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管理规则,不同级别的员工掌握的企业信息是相差很悬殊的,它往往清晰界定了很多实际的操作和运营。即使是二把手掌握的信息与一把手掌握的信息,差距也是非常悬殊的。
执行人员由于职位所限,掌握的信息相对缺乏,往往只能从本身熟悉的模块或者道听途说的信息当中进行判断,从而缺乏对企业全局信息的清晰认知,因此导致这种判断往往是片面的,错误的。很多时候,管理者往往不便将全局之理由向执行者阐述清楚,从而导致执行者更加顽固地相信自身的判断是正确的,固守在一亩三分地上,难以沟通。
类似的案例,在我的管理生涯中,数不胜数。
三、过度的民主将导致整体局面的失控,错误的决策,比犹豫不决更有价值!听大多数人的意见,和少数人商量,一个人说了算!方才是最负责的管理之道。
每一个管理者都难以赢得全体企业成员的真正认可,每一个管理裁决都难以赢得全体企业成员的由衷肯定。
企业是一个永远都存在问题的组织。世界上没有“没有问题”的企业,任何企业,不管规模,不论地域,都一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的,企业运营,谋求的就是存在问题的情况下蹒跚前行,破釜沉舟。
我们在实践中,经常出现一些相对抽象的问题,需要管理者一锤定音。每一个决策背后都存在风险,而风险一般与收益成正比。在企业决策里面,难有面面俱到的决策。如某些相对抽象的细小决策中,部属们往往各持己见,倘若管理者还需反复沟通,逐一论证,得耗费企业多大的沟通成本?
异议的决策,管理者有沟通的责任,但没有解析的义务。沟通与解析是一件非常类似的事情,但本质却有着极其悬殊的区别。
基于利益和精神的博弈,同一个决策问题,往往会产生很多不同的意见,因此,在很多管理情况下,过度的民主并不是好事情。过度的民主必将导致整体局面的失衡!
很多时候,错误的决策,远比犹豫不决更有价值!我曾经详细研究过很多企业管理的案例,发现很多成功的企业在管理上往往是强势的,部分甚至可以说是独断专横的。强势的管理虽然有其缺陷性的一面,但其优势也是非常显著的。如何把握其中的管理要点,值得我们深思。
企业管理,看重的是大局面。正是缘于此,要求管理者必须有足够大的胸怀与气度,否则难以成就真正伟大的事业。
英明的管理者应该营造一种“外圆内方”的气度,既在外彰显民主和谐的团队氛围,内里却必须有自己的决断之道。外在的圆是为了听取多方面、多角度的不同意见,但并不代表内里失却自己的本色。听大多数人的意见,和少数人商量,一个人说了算!方才是最负责的管理之道。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
四、在很多时候,管理决策并没有永远最佳的选择,只有在顺应眼前的各种环境与因素,做出目前最佳的判断。
企业的管理,应当是一个系统的流程运作系统。它是基于内部与外部两种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敏锐系统。
根据我多年的管理经验而言,企业决策,难有真真正正十全十美的决策,所谓的决策,很多时候,就是保护多数群体的利益,牺牲少数群体的利益的组织行为。
社会越是向前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越是快速,企业运营,是一个基于消费者和市场作为逆推导向的组织,企业依附于消费者,依附于社会,从中赚取利润,求得生存与发展。管理者在谋求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同时,也不得不着眼于眼前的生存现状。
先生存,后发展,是所有企业的发展之道。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结合当下状况,作出最佳的裁决。而这个决策,仅仅是基于眼前阶段的最佳选择,它很可能存在各种问题或者缺陷,但相对当下而言,它却是最佳的选择!
从事过多年管理工作的管理者对此应该深有感触,管理决策并没有永远最佳的选择,只有在顺应眼前的各种环境与因素,做出目前最佳的判断。
很多执行者却难以理解其中的思维方式,因为所处岗位,导致他们清晰看见问题所在,却难以有更宏观的思维,把握整个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
我见过很多所谓的商业评论家也往往只抓片面,为了评论而评论,流于肤浅,人心浮躁,可见一斑。严格而言,对一个企业的全局缺乏清晰认知的前提下,是很难做出真正的评价的。很多时候,管理者自身也非常清楚明白目前的决策,并非是最佳的,但就当下而言,却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