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清
最近,贾平凹先生的《废都》重版,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热议。这部小说在十几年前刚面世时,就曾引起巨大的争议,贾平凹本人甚至说,“《废都》留给我的阴影影响了我整个90年代,现在也没有完全消除。”事实上,对每一位读过《废都》,或者对《废都》有所了解的人来说,重版《废都》引起社会强烈关注,都不是一件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
出版机构何以会在今天选择重版《废都》,尽管笔者无从了解他们具体的想法,但简单分析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这本书已被有关部门开禁,重版已不是什么犯忌的事,没有任何风险;二是在出版者看来,《废都》是一部有价值的小说,有必要将它奉献给读者。当然,不排除出版方希望通过重版极具知名度的《废都》,获得经济效益。但不管怎么说,相信出版方会自信地认为,重版的《废都》会有人买。
但笔者想说,市场很可能会让出版方失望。因为高的新闻点击率,未必能换来图书销售量,就像当年徐静蕾出版《老徐的博客》一样,议论的很多,买书的却很少。事实上,十几年来尤其是《废都》刚被禁之后,这本书已经被盗版了据说有上千万册,包括笔者在内的大量想读它的人,都已经通过盗版书实现目的。说句刻薄的话,现在将《废都》放在旧书摊上低价卖,很多人都未必会感兴趣,毕竟它已经“过气”了。
如果有人抱着好奇、兴奋的心理,想去买来重版的《废都》,看当年的那些“□□□□(此处作者删去××字)”,都是怎样让人心惊肉跳的内容,他们也只能大失所望。因为这次重版,并没有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将小方格的内容给补全了,而只是将小方格改成了省略号。有人甚至不无愤慨地提出,“新版《废都》依然在玩弄读者”。可是,不玩弄读者又能如何?难道今天的读者就缺点性描写看吗?
其实,从文学角度来看,《废都》算是有较高成就的。当然,传说的季羡林对它所作的预言,并不足为信。但至少在当年和今天,都有一些文学评论家对它进行了高度评价。比如中山大学的谢有顺教授指出,《废都》反映了一个时代在理想上的崩溃,在信念上的荒凉,它对于知识分子精神命运和存在境遇的探查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度。《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则认为,《废都》勇敢地表达和肯定了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心,勇敢地质疑和批判了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灵魂。
不过在笔者看来,说《废都》是当代的某部巨著,实在是一种庸俗的拔高。在表现当代知识分子的堕落、沦陷方面,它不过是一部相对较早的作品而已。今天类似的批判小说,无论是《桃李》还是《风雅颂》,哪一部不是同样的尖锐犀利、情节生动呢?更重要的是,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文人堕落的速度,都早已超越我们的想象,《废都》已难以满足今天读者的阅读需求。
或许,《废都》在中国文学史上能够占有一席之地——这也正是它今天重版能引起关注的原因之一。但今天高调地重版这本书,在笔者看来至少是反市场的。今天大家议论《废都》重版,兴奋点仍然多在那些小方格,既反映了这本书曾经的尴尬,也是它和作者的巨大悲哀。
发表于深圳商报,详见:http://szsb.sznews.com/html/2009-08/03/content_722267.htm
重版《废都》至少是反市场的 (深圳商报)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