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倒在终点线上
原本独步于亚洲男篮坛的中国男篮,在亚锦赛上输了个精光之后,请来了安哥拉、澳大利亚和土耳其三支国家二队,弄了个斯坦科维奇杯,在比赛上用我们的成人打人家的“幼儿园大班”男篮,想找出我们的绝对的自信来。
其实这没有错误,用强队来磨炼韧劲,用弱队提高心气(信心)完全正确,万万没想到竟然让人家的小朋友给羞辱了一番。
前天与澳大利亚的比赛中,到了最后关头,咱们还领先一分,本来是胜利再望的,一次投篮失误加上一次进攻失误就让男篮输了两分;昨天晚上与土耳其的比赛中,也是在加时赛的最后关头的一次失误,功亏一篑。
两场比赛都是在握有主动的情况下,在关键时候手软,关键时刻失误,造成了一败涂地的。
本次比赛还有另外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在亚锦赛上男篮多是笑容满面的,这可能也是心理放松吧。由于输球的原因,在斯坦科维奇杯上,队员们基本上是哭丧着脸了,其实卧薪尝胆与是否面带笑容没有什么关系。
习惯
一次输球,亦或是多次输球,与整个球队的建设甚而是全国篮球的发展没有什么必然关联,问题是以同样的方式,输给了不应该输的球队,况且都是在同样的有利情况下输球,情况就有点复杂了。
虽然21次行为重复才会成为习惯,但对于不好的事情,就用不了那么多次,只需几次就够了。男篮的本次关键时候顶不住压力也好,在胜利面前想法过多也罢,会给球员的心理上留下一些印迹,当遇到相同的场景时,会给他们造成不一样的心理压力,演变成一种习惯性失败,历史是会重演的。
这仿佛就是大家又爱又恨的中国男子足球队,他们就是用黑色三分钟、黑色五分钟,“养成”了在关键时刻想赢怕输的心态。在世界范围内,荷兰队也拥有这样的习惯。这个习惯的一大鲜明特点是,只会打顺风球,不能有挫折。一旦打顺了或者是打疯了,什么比分都会出来,出现狂胜的局面。
真正的强队是完全不同的,输球也是体面的,赢球更是理所当然。这里的典型就是德国队,1:0是常态,大胜和大败都几乎不可能。强除对于比赛的控制性非常好,能控制对手,更能控制住自己。
不着急与来不及
我们的日常工作也与比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不是那么紧张,也没有那么残酷。
综合体由于其不同的特点,与主力店和步行街的业主早有开业的准确时间(这也是万达所独有的),再加上订单地产的以租户为中心,造成了不断地拆改,把原本还算充裕的时间逐渐地浪费掉,就像是本来还领先10分,优势却在逐渐消耗一样。
我经常讲,经常性的不着急,最后一定是来不及。大家拼命争取来的时间,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就会演变成不可收拾,变成来不及,最后开业前的濒临崩溃的工作状态根本就不应该出现。
不能在关键时刻手软,不浪费本来不多的资源是我的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