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时代来临,我们该如何应对?
“被自杀”、“被自愿”、“被代表”、“被捐款”、“被就业”、“被增长”、“被小康” 被统计、被代表、被失踪、被承诺、被车祸、“工资被提高”……不晓得是中国网民太有才了,还是我们的这个社会太过于疯狂了,总之自从“被就业”一词窜红网络和媒体以后,“被式句”就成为了最为时髦的流行语。然而就在新闻记者和时评家们的文章以“被式语言”而熠熠生辉、诸多网民为“被××”而津津乐道之时,国外以及部分大陆主流舆论却连连发出惊问:中国进入了“被”时代吗?
被式句的主体一般是不情愿的,非真实的,被强迫的,是没有办法而不得不接受强势的某种服务、驱使以及某种“待遇”,可见并非褒义。既然如此,正在蓬勃发展、日见强大的中国岂能因“被”而蒙羞?可令人遗憾的是,就是这个“别扭的被动语态”却描述出了一个个“别扭的被动现实”: 无法就业的大学生在学校或明或暗的撮合下,与许多关系公司签订就业协议书,或者以颁发毕业证为要胁逼学生找人签假就业协议,这不是“被就业”是什么? 在金融危机和企业盈利大降的形势下,职工人均工资居然还能增长两位数,“被增长”的背后掩藏了多少的虚假? “白宫事件”中的受害人李国福因举报书记张治安占用耕地仿造豪华办公楼等腐败问题遭报复而被错误逮捕,结果竟然是自谥身亡,如此“被自杀”岂能让人信服? 武汉江夏一家四口三人户口的信息明明错得离谱,派出所6年就是不给改,13岁的女孩居然这样“被长大”了10岁,这是怎样的荒诞?重庆市铜梁县孩子读小学要交9000元“教师节慰问金”,学生家长反映至县教委后,铜梁县教育局局长接受采访时称此费系家长“自愿”缴纳,岂不怪哉?捐款不是收税,公民也没有法定的义务,但部分地区却将捐款变质成为了“工作表现”、“政治素质”的道德勒索,难道公民的私有财产就是这样“被捐”出来的吗?洛阳水价听证会上,包括消费者、经营者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等,本是不同利益的诉求,最后却形成了17比1的“听涨会”,群众 “被代表”的背后又掩盖了怎样的一种命运?…… 尽管这林林种种的“个案”或许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设若从人们见面之时所用的“你被××了吗”进行问候的角度来说,难道我们还不该问一句:中国进入了“被”时代吗?
翻开发生在各地的“被字案”,真可谓“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而事实上,也几乎没有几个人在现实中没有遭遇过不幸的“被××”的。而“被××”的,也往往总是弱势的一方。他们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连定义权也只能任由掌握权力的另一方拿去。于是,心智正常的被说成精神病,被强迫的被说成自愿……无怪乎美国《侨报》会发出“在中国大陆“被字案”比比皆是、多如牛毛”的感慨;无怪乎他们说,“被”字的流行揭示出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两重危机:一是社会基本价值遭损毁;二是公民基本权利遭侵蚀。
曹林先生在《中国青年报》上发文说:“被”字所以一语风行,因为它击中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权利焦虑,没有什么字比这个“被”字更能言简意赅并精准地描述出许多人“缺乏自由”和“不能自主”的权利感觉了。——我想,曹先生此语不仅道出了群众的心声,也从根源上说明了当前的社会之伤。我们常说,中国是一个法制的国家,公民的个人权利是不容忽视和侵犯的。但当个人权益与机构或集团的利益在天平上相遇时,不仅会显得轻若鸿毛,而且还会在“被”中让一切侵权行为变得合理合法、堂而皇之!——愤懑之余,笔者试问,如果权力继续不受监督、横行无忌,如果公器继续异化成打压弱者的利器;那么,我们除了用“被”字词来为这个时代命名,还能想到什么样的词汇?
是的,“被××”所反映的正是某些机构对社会诚信基本价值的漠视,是对法律原则的公然藐视,是对人本精神的“不宣而战”。它所毁掉的决不是某个机构或个人的名誉、利益,而是整个社会的诚信系统、管理体系和一切法规秩序。——当中国社会各种利益纠葛、扭曲的形象被一个“被”字勾勒而出的时候,我们的社会还不应该及时反思,及时作出一些应对吗???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被”字语法的风行与走红都是对这个时代诸多荒谬的嘲弄。——在这个“被××”的时代里,我们的当局以及公民又该如何应对呢???
(李吉明2009年8月5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liming730210@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