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田:该不该嘲讽家长送新生上大学?


郑风田:该不该嘲讽家长送新生上大学?

 

近几天各大学新生报到,各大媒体又一直在热炒家庭送新生的壮观队伍,什么诸如满操场的帐蓬啦,什么新生不让家长送就奖100元钱啦等等,媒体好象一直有一个奇怪的逻辑,那就是家长如果送新生上大学了就等同于NI爱了,学生就缺乏独立性了等等上纲上线的话都有。其实我认为这种看法很片面,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而忽视了另外更重要的一面,是极端与不负责任的。近几年每年开学都要见新生家长,举行新生家长座谈会,感受有一些,故我认为其实家长送新生不仅不是多余的,而且还很必要,主要包括:

帮助大学新生完成18年来最大的一次转型。

中国的孩子从小到大都在为了能够上一个好大学而奋斗,一般奋斗到18岁,现在终于考上大学了,其实进入大学面临的转型也是18年来最大的一次。因为大学的课程设置、学习方法与学习理念与中小学有巨大的差异,许多学生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由于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而落伍。家长毕竟是过来人,对孩子比较了解,在这个关键时刻,了解一下学校的真实的情况,与学校一道帮助这些18岁的小青年来转型,其实挺好的,可以比较有效地把这个转折度过去。虽然目前大学有班主任,但忽然面对这么一大批新生,光了解情况就得很久时间,又不让象高中老师那样天天盯着,所以跟家长一起来了解一下学生,更有利于未来学生的转型。

避免大学新生走弯路。

君不见每年每个大学都有不少转型失败的例子,比如有些同学过去一直没住校,家长监督的比较严,突然到大家了,发现没有管自己了,就开始进入到另外一个极端,比如天天沉迷于上网,沉迷于打游戏,或者看武打书等等。不少学生一头半年连连挂科,甚至被大学开除。还有些学校甚至规定大一学生不能有电脑,更不能上网,想一些来约束学生。为了防止这些的悲剧少发生些,让家长多了解一下大学的管理方法,可能比较有利于学生的快速适应。所以你看送新生的基本上都是本科生,硕士新生与博士新生基本上没家长送。原因就是虽然硕士比本科生大不了几岁,但已经完成了大家的学习生活适应,就没有必要让家长来帮助适应了。

向18年的辛苦告别!

当然从家长角度来看,从孩子出生一直到考上大学,估计都会很辛苦,一直辛苦18年,也真是不容易。现在孩子终于考上大学了,来送一送孩子,算是完成了自己对孩子18年来的责任与义务。以后孩子成人了,也上大学了,可能就不会再去管那么多了,来学校看一看,了解一下大学的情况,没有什么不好。上过大学的家长会来看一看目前的大学在二十多年之后是不是与自己当初上大学不一样?没上学大学的家长来体验一下大家的气氛,都挺好的。记者们干吗老是看一惯呢?

经济条件也允许啦!

 再者送孩子上大学,也反映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改善多了,虽然部分家长住不起宾馆住学校操场的帐蓬,但心情一定都是愉快与自豪的。尤其是武汉等地,在操场上休息一下,比便宜的宾馆效果可能还会好些。我们当年80年代初上大学倒是很少有家长来送,不是不想送,也不是我们独立能力强,而是大部分家庭都很贫穷,送不起。现在交通路费对一般的庭来讲,可能还能够承受得了,送送孩子,其实没什么不好。

以后我的孩子上大学了,我也要去送送。感觉挺好的,尤其是做一个大学生的家长,孩。考上了大学,心里美着呢。

 (评论者郑风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