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策划书
论坛背景:
人类正面临一次全新的历史转折点,需要一种全新的时代精神,中国和世界才可望真正走出全球危机。只有将世界一切文化样式还原为人类最后价值基础的平权背景,人类才能获得新的智慧和勇气,完成每一代人“从秉承者向在出者的蜕变”;只有地球村的全体公民以及全社会、全生态的和合共生——和解共存、和衷共济、和谐共享——中国和世界合力前行,才能共同走出维谷。
胡锦涛主席早在200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就强调指出,需要创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成果。那么,回望新中国六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辛亥革命一百年,中国对于人类的贡献,这绝不只是经济奇迹,同时也应当是精神文化奇迹。
2002年玛格丽特·撒切尔在她的《治国方略——应对变化中的世界》一书(Statecraft : Strategies for a Changing World)中,对世界也是对中国发出警示与告诫,当谈到所谓“中国威胁论”时,她说,中国不会构成冷战时期苏联的那种挑战,她解释道:“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感染力的理论。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只有这种具有国际感染力的理论、思想观念,才称得上精神文化奇迹。
那么,什么是“具有国际感染力的理论”?就成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真问题、硬问题。我们认为,具有国际感染力的理论,当从共时性与历时性两个向度的交叉点加以理解。
在共时性上,按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逻辑,她首先应当“具有国内感染力”,而所谓理论的感染力,思想观念的感染力,则在于其所涵摄的核心价值具有文化覆盖性,在于其毫无阻隔地自然抓住人心,且温暖和照亮我们的灵魂,在于其体现了人类的普遍旨趣与价值。
在历时性上,当大萧条时代和六七年代滞胀成为过去,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遭遇金融危机和世界性经济衰退的今天,人心思变,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因此,能够自然抓住人心、体现人类普遍旨趣与价值的思想观念,无疑就是“变化的智慧”。
因而,具有国际感染力的理论,体现在国家行为、国民行为上,则表现为人格形象、国格形象,是一个国家、一国国民的处世哲学。我们曾经将这一全新时代精神表述为十六个中文字,即:“全球视野、东方情怀、善待他者、和合共生”。
一:论坛主题:新起点 新视野 新文化 新中国
我们认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在和平、发展、合作这一现实的国际主题之上,还需要一种更高的哲学精神主题,这就是“超越与整合”。只有不囿闭于东西南北中左右地超越历史和前人的视野,超越当下存在的问题,又同时能够整合历史和前人的智能、创新时代的精神价值,中国才会真正形成一种大国公民乃至世界公民的文化形象,接受世人的检验,参与“全球化”进程,使之导向“全民化”和“全生态化”的目标,进入崭新的生态文明时代,从而健康可持续地生活,中国才真正能对于世界有较大的贡献。超越即是更生,超越即是复兴。复兴,远不只是整体经济的强大,更是一种天下大道的文化复兴,是中国人新文化形象的复兴,是崛起的中国处世哲学的复兴。
为此,我们不揣冒昧抛砖引玉,以“全球视野、东方情怀、善待他者、和合共生”为指导,希望同仁从以下六个层面渐次展开探微索幽,即:一切从身心灵的健康开始;一切从语言的改变开始;一切从世道人心(社会诚信心理氛围)的改进开始(或一切从收复道德失地开始);一切从全民全生态社会的权益开始;一切从现代政治文明(结构)的建构开始;一切从发挥公民、社会、政府三大自组织力开始。一句话,让我们把迷失的发展目标和常识性生活找回来。这六个层面,就是我们进一步探索的基本范围与方向,衷心欢迎大家一道来参与,一道来帮忙。因为:
——我们需要有灵魂而真正有影响力的时代精英!
——我们需要娴熟驾驭现代世界工艺文化和精神开放、理智成熟的国民!
——我们需要国之公器而公用的职业政务官!
——我们需要负起中国社会大和解与世界文化建设责任的大国精神的政治家!
——我们需要描述得出现代中华人特质和高尚理想的艺术大师!
——我们需要发现自然、文化运行法则而自身超然物外的思想者!
——我们需要善待他者自处高贵而胸怀天下的幽雅气度!
这也是发起这次研讨论坛的直接现实动因。
二:活动预期
1、论坛期间各位与会学者专家的交流,旨在思想界引起对“中国具有国际思想”和“改变的智慧”的关注,引起学术界和知识界的研究高潮。
2、通过积极理性的探讨,形成成熟观点,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
3、加强思想界的交流,发挥民间智库的积极作用。
4、拟形成一种新的会风:平台化,重在与会者脑力激荡。
5、会后希望引发国民对于中国国家形象、人格形象的关注。
6、大会要形成一个有足够凝聚力、感召力的主旨或者共识报告(约2000字的综述)。
7、论坛发言将以《文化智慧》为题目结集,将作为拟议中的《国家梦想》系列之一出版面世(将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论坛策划: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 王辉耀
论坛撰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钱 宏
论坛统筹: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陶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