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9.11,忘却伤痛,记得感恩,懂得珍惜。
昨天是9.10,教师节,谢谢对于我这个过气教师的祝福。我也祝所有曾经给过他人积极帮助的人们快乐。在我看来,这样的人都是我的老师。前些天看到新闻说,国家要求提高教师工资,给予公务员待遇,觉得挺好。昨天看到的很多文章,也都是歌颂老师的。不过,教师纯粹就是个良心活,能成为优秀老师再好不过,但首先一定别成为误人子、“毁”人不倦的老师,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网友朋友说,他们的老师只喜欢学习好的和家里有钱的学生。这种老师我也见过,我小时候也曾经义愤填膺地和这样的老师抗争过。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我或许怀揣着正确的价值观,但却做过些错误的事情。比如,我不应该因为不认同某位老师就不好好听课,不好好学这门儿课,其实我是用别人的错误在惩罚我自己,是在犯一个更大的错误。
多数人在我们的生命中都是过客,唯有自己会陪着自己从生到死,所以任何时候不能放弃的都是自己!
下面这个网友朋友问到的问题,很多人都问过我,我在这儿说说吧:
“楠楠姐,如果你看到俺的留言,请你帮我个忙好么?帮俺推荐几本书看,思想空洞,特别想请姐姐帮推荐,感觉只要是姐姐推荐的,精神上已经得到乐支持,嘿嘿~期待尽快回复俺(对了,想看类似于《舞》啊
“俺”同学,你好,谢谢你对我的信任。我很喜欢你这个问题,也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让你感到些许精神上的支持。接下来我提到的“书”,都是指除教科书工具书以外的书。以前也常有人让推荐书单,我都没有推荐过。几个原因,一是我觉得自己实在实在是没什么资格推荐书单。二是我觉得推荐书单本身作用并不大(不起到反作用就更好不过了)。
想起我当年听一场讲座,有个人推荐了十来本书,说是适合我们年轻人成长看的,我听着特激动,全都记下来了,就觉得要是看了这些书,我就一定能特充实特有收获,因为我尊重也喜欢讲座的那个人,于是就觉得他推荐的一定好。第二天一早就跑到书店去买,甚至因为有两本没买到,还感到万分沮丧,就像是自己的充实感和收获会因为没买到的那两本而大打折扣似的,就像是自己年轻的正要起步腾飞的梦想受到了影响似的。哎,真是很傻很天真啊。
回到家,开始煞有介事地看他推荐的书。拿起的第一本就看不下去,觉得说教感太强,语言生硬,很讨厌。于是拿起第二本,看了几段就觉得作者的一些价值观我是不认同的,而她的整本书似乎又是在用华丽的辞藻丰富的经历在描述她这种价值观,我也看不下去了。到了第三本,书中并没有让我获得什么新的信息或精神食粮或情感共鸣,如同一杯白水,看与不看无异。第四本,简直就是一本商业炒作的很水的书,看了书皮上的介绍,简直都不想打开看了。
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我按照别人推荐的书单选书看书。后来,我仔细想了想这件事情,明白了。从主观意愿上来说,就算我们再坚持自己,也难免会盲从。尤其当我们不自信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或者前方道路不明晰的情况下,我们最容易失去的是常识判断。
当年看那些书时别扭的感觉实在是太令我印象深刻了,从那以后,我常常会提醒自己,我有两个责任:
第一:绝不能盲从盲信,任何时候都绝对不能失去常识判断和自己的判断力;
第二:要对自己说出去的话负责(比如在推荐书单这件事情上)。
读书很多年,作为学生,最容易把书的功能定义得越来越窄,比如一想到书,大家就会想到学习或考试,家长也常会说:“多看点儿有用的书”“别老看闲书杂书”。可有用无用,是否闲杂,不都是相对的吗。如果现在为了升学为了升迁,每天都是做不完的作业,看不完的参考书,练不完的习题集,应该也不会需要别人推荐什么书单了吧。
可如果我们还有些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的话,何不去书店,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挑几本书回家看呢。说到我自己,我这人看书很杂,而且很随性,觉得好看就会看下去。各种题材的也都会看。而且我觉得书这东西很主观,一个人觉得好的,另一个不一定觉得,也不一定适合另一个人。同一本书,每个人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看出的东西也不一样。
不过,我倒是有几点看书的体会,改天继续和大家聊聊。
改天那篇来啦:网友让我推荐书单我很扭捏——我看书的一些破体会(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