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民间智库


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文章说

  今年以来,“智库”开始成为中国一个新的热门词汇。年初,由中国前副总理曾培炎“出山”组建国际经济合作学会,随后成功主办了规模盛大的全球智库峰会,包括李克强副总理在内的中国政府高层领导人亲自与会,也都向中国知识界和全球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中国政府对智库这种非政府非营利的智囊形式高度重视,并决心推动其发展。而各大媒体对峰会的报道以及同时对智库概念的普及,也引发了中国社会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中国的智库机构。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在物质层面的进步举世瞩目:中国举办了史上最豪华的奥运会,修建了天堑变通途的三峡工程等,以至于世界主流媒体把G20峰会称为美中主导的G2。然而,这些成就仅仅属于过去三十年,更仅仅属于硬件方面的发展。中国社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更大进步,还应该包括软实力的发展,即思想观念、文化教育方面的突破,而其中政府决策、政策的科学化、合理化改革更是关键因素。如果中国能有大量真正独立的、高质量的民间智库产生,那么,中国政府的对内对外决策就能集聚各方面贤能达人的合理论证和声音,从而提升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民主化。

 中国有着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国情,中国有着西方所无法比拟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效率,然而,如果决策不够科学化,“集中力量”所带来的损失也会是巨大的。中国需要敢提出一定的“储备性政策”、并且具备专业能力的政策研究机构——即智库。另外,中国“兼职”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同于西方全职的议员,社会与公民该委托谁来进行相关的政策研究便显得特别重要,我认为,这意味着中国特别需要有保持一定独立性、民间性与利益中立性的第三方机构——民间智库,并为中国的发展带来实质的推动。

  在智库发达的国家,有人将智库称为同立法、行政、司法并立的第四大机构,可见其对社会决策的巨大效用。但是,中国智库到现在为止,所发挥的作用是远远无法相提并论的。中国目前95%的“智库”都非民间智库。我并不是说官方智库不好,但这就像是计划经济时代没有任何私营企业一样,智库之间缺乏竞争就会存在问题。中国需要多元、多类型的智库,然而,目前的社会环境并不乐观。例如,民间智库本是非盈利组织,但中国现阶段的政策要求,却必须让其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形式注册,或找一个政府机构挂靠。另外,社会文化也存在一定问题。我认为,企业和个人为社会做慈善,不一定是捐图书馆、捐体育设施,也可以捐助民间智库,

顺便摘几条跟帖评论

即使国外可行的智库,在国内照样扭曲。
国情不同,体制不同,历史不同

国内的智库想客观、中立,可能性非常小

目前存在的诸多“学会”堪称“民间智库”,而由于政府尚未转变职能,这些学会的生存空间狭隘得很。

  转帖者也敲了几个字跟进说,还不知道能否通过中国天则经济研究所,算民间比较好的智库,还有价值中国网,也汇聚了一批智者,重庆的智谷文化传媒出版城市发展论坛,这些纯民间的组织,自觉的注意保持第三方角色,但是他们的经营大多很是举步维艰。远远没有一些商业性咨询机构的日子好过,当这些机构的研究经费都成了问题,研究成果必然受到影响,的确应该倡导社会对这类机构进行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