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人们对物质生活最大的梦想了,至于街上跑的小轿车更是老百姓不敢奢望的精贵东西了。到九十年代时,政府部门下乡时吉普车驶进农村后,还会出现农民驻足观看的情景,而到本世纪初时,街头的各种小轿车越来越多,这些小轿车进入农村,也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罕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轿车这样的“王谢堂前燕”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而随着私家车进入普通人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也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改变,在现代人眼中汽车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已经成为享受生活的一部分。
在解放前,出门乘坐的豪华马车也是贵族家庭和有钱家庭的专用。解放初,西宁市运输工具以畜力车、人力车为主。第一辆汽车进入高原古城后,打破了这片落后而宁静的古城,但在人们眼里也成为一种高贵的观赏物,因为这辆轿车的主人是马麒。
据记载,进入西宁的第一辆汽车是甘边宁海镇守使马麒于民国13年至14年间从天津一洋行购买的1辆“雪佛莱”小轿车,而最早开进牧区的汽车是驻青班禅办事处于民国22年购置的2辆“雪佛莱”小轿车,曾通行于香日德地区。之后,青海新编陆军第九师部于民国22年购买汽车3辆(“雪佛莱”和“道奇”)。这5辆车是西宁乃至全省的首批汽车,截至解放,全省汽车达到14辆。
从上世纪70年代的自行车到八十年代的摩托车再到现在的私家车,市民的代步工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信不少上了年纪的市民还记得,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地位无异于现在的私家车。拥有一部上海永久牌、天津飞鸽牌或者广州红棉牌自行车是一件非常骄傲的事。
现在的西宁街头,形形式式的小汽车每日和我们擦身而过。记者从市车管所了解到,2000年汽车保有量为23408辆,2001年增至29916辆,2002年增至40649辆,2003年增至51290辆,2004年增至60884辆,2005年增至68592辆,2006年增至77557辆,2007年增至89511辆,2008年增至105912辆,与1949年的14辆和改革开放初1978年的10739辆相比分别增长7607倍、8.91倍。
今年西宁市车辆平均每日以110辆左右的速度增长,前8个月新增汽车超过26000辆,这相当于2000年至2003年3年的增长数字。而小轿车的增长速度为最快,2008年底小轿车的数字是2000年的5倍多,在小轿车中,80%以上为私家车,2008年,我市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私人汽车2.3辆,而改革开放初是没有私人汽车的。
另外,汽车车型也有了新发展,新型的卧铺车、豪华型车、舒适型车改变了客运车型的单一局面。在西宁街头,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豪华车随时而过,已变成平常事。车辆增长不但为市民的生活安上了方便快捷的“轮子”,还促进了汽车销售业、汽车美容、车展等服务业的快速增长。随着私家车的大幅增多,我市驾驶员队伍也不断壮大,去年初次申领21904人次,增驾申请1774人次,平均每天有60名新领到驾驶证的驾驶员走出车管所,目前,我市驾驶员人数已经达到26万。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有这样一句俗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对穿衣的形象描述,也就是说,一件衣服要穿九年。而如今出现了这样一句流行语:“三年一换代,一年一改款”,这是描述汽车行业的最佳描述,也成为一手车市场的普遍规律。
近两年,西宁市二手车市场更新换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当年出厂,当年就出现在二手车市场的现象绝不鲜见。在二手车市场里,从两三万的普通轿车到几十万的豪华轿车,从国产车到进口车应有尽有,像奔驰、宝马、路虎、保时捷、沃尔沃等豪华车几乎都能看到,桑塔纳、捷达、富康、雅阁等市场上销量很大的车型更是一排排摆放着。二手车市场交易车辆的车型和品种越来越齐全,受到广大购车者的欢迎。业内人士指出,跟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二手车销量增长的确很明显,毕竟新车销售的火爆对二手车市场也是一个很大的拉动,有买车就有卖车、换车,这样市场就进入了良性循环。
青海第一辆汽车“雪佛来”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