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中国课题新坐标
全球化是个进程,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全球化还包括人员的跨国界流动。人的流动是物质和精神流动最高程度的综合。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
全球化是中国文化的全球化?还是中国经济的全球化?抑或是美国的全球化?
一、日本名城大学教授河田信认为:以2500年前的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时代所留下的宝贵财产,是全世界的财富,中国更应该怀着荣耀之心对这些财产进行复兴。司马迁的《史记》也是一部关于人类学方面的经世之书。这些都是日本人的大老师,而非常遗憾的是,中国却似乎正在失去这些宝贵的财富。究其原因,正在中国流行的美国经营学等恐怕难逃其咎。二战后,日本也经历了向美国学习而受挫的过程。鄙人不是国粹主义,在尊敬伟大的美国这一点上也不落人后,但为了21世纪,必须要反省将人分开来(有的是管理者、有的是被管理者)使其竞争的20世纪美国经营学,反省其对人类的质的轻蔑。
确实,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需要张扬,需要传播,这是一个课题。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化何去何从?
全球化最主要的经济全球化 ,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因,发达国家的商品、资本的过剩和技术的超前与其资源、能源、市场、廉价劳动力缺乏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因,发展中国家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综合国力上的差距,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不得不投入到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去,这是客观上促进经济全球化。
全球化包括功能性全球化和制度性全球化两个方面,近30年来,功能性全球化在私人部门利益驱动和市场力量推动下得到快速发展,但制度性全球化的推进始终较为落后。尽管在国际贸易领域,制度建设已经起步,但在金融投资和生产领域,制度建设还很滞后,全球化多边治理体系的很多领域还在沿用上世纪40年代建立起来的制度。全球化在最近二三十年里迅猛推进的势头。全球化在“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生产一体化”这三个核心领域都有明显的快速发展。
中国证监会机构部巡视员聂庆平近日在后危机时代的发展与改革研讨会上表示,这次金融危机最真实的原因是金融全球化。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现存的国际金融体系的相关“游戏规则”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导,缺乏全球参与的民主性,导致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缺乏公平性、公正性和有效性。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这一现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原应负有维护全球金融安全和稳定的职责,但实际所为常常“厚此薄彼”。这次危机的爆发,很大程度也和其近年来将较多精力放在应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型市场国家的金融风险上,而对发达国家,特别是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和金融稳定状况则疏于关注有关。
全球经济经过这次金融危机的重创,全球化的趋势是客观现实,也是经济活动即物质生产到市场交换的一个必然结果,它是不可阻挡的潮流,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倒退和封闭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上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资源配置的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是一个“拐点”,近30年来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模式或将面临结构性的调整。随着新兴市场力量的崛起,未来全球化治理结构和推进方式将面临重大变革,将更加突出‘共同治理’的理念;全球性规则的制定也将总结、探索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的有效方法,更合理地反映多元增长主体的利益。
三、传统的发展模式必须转型。
近日后危机时代的发展与改革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认为,传统的发展模式必须转型。一是应将出口主导型模式转化为内需与外需并重模式,二是将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转化为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模式,三是将高消耗、高污染发展模式转化为资源、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将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将工业化为主的模式转化为工业化与信息化互相促进的发展模式,五是加快自主创新、加快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全面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更多挑战。国际上,危机后的世界经济形势尤其美国的经济结构有可能发生大的变化,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市场萎缩对出口增长形成了明显的压力。资源瓶颈和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工业化进程形成双重约束。国内的老龄化、发展转型和深化改革等问题的压力日益紧迫。
赞同与会专家观点,要认真总结中国式渐进改革的经验和不足,应当完善包括土地、能源、资本等在内的全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尽快建立环境产权制度,推进新一轮价格改革。应当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快符合国情的金融创新。应当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改进分配体制,增加公共服务支出,促进消费的扩大。积极探索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和手段,充分发挥政府的特别重要作用和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改进完善投融资机制,进一步推进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的改革。
后危机时代的发展与改革研讨会
中国企业全球化缺乏什么?
中国经济面临全球化六大挑战
重庆:全球化中的新坐标
全球化美丽的谎言
新中国经济60年大事记
2009年09月26日 中国经营报
据人民网等相关资料整理/王永强
1949~1959
1949年
5月中旬,陈云离开沈阳到达北平,参加筹组并主持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
6月下旬,鞍钢出铁
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1950年
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行
1952年
8月,周恩来、陈云等赴前苏联,征求其对新中国“一五”计划草案的意见。历经9个月艰苦谈判之后,直到来年5月,苏联答应援建91个大型工业项目,新中国工业由此奠基;后来经多次增删,史称“156项目”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开始
1954年
9月,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
1955年
3月,第二套人民币发行
10月,新中国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出油
1956年
1月,“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7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000800.SZ)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
1957年
10月,长江上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1958年
5月,国产第一台“东风”牌小轿车诞生
8月,大炼钢铁开始
10月,酒泉东风航天城建成
1959年
9月,大庆油田被发现
1960~1969
1960年
9月,新中国在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建成
1961年
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召开,国民经济转入调整的新轨道。随后,《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即“工业七十条”)相继出台。
1963年
1月,周恩来提出“四个现代化”
12月,石油基本实现自给
1966年
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
1970~1979
1975年
邓小平全面整顿国民经济
1977年
8月,全面恢复高考
1978年
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决定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
1979年
7月,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1980~1989
1981年
4月,葛洲坝(11.40,-0.30,-2.56%)大江截流顺利合龙
1984年
联想、海尔等公司相继成立
1990~1999
1992年初
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
1997年
7月,香港回归
1999年
11月,中美两国就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达成协议
2000~2009
2000年
12月,西部大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
2001年
11月,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2003年
9月,国务院研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规划
10月,“神五”搭载杨利伟进入太空
2008年
8月,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
中国经济60年大事记
· 2008年:奥运经济、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 2009-09-01 09:19
· 2007年:《物权法》出台、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2009-09-01 09:19
· 2006年:中央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决定 2009-09-01 09:19
· 2005年:农业税条例废止 神六飞天 股权分置改革试点 2009-09-01 09:19
· 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股改 保护私有财产入宪 2009-09-01 09:19
· 2003年:神五飞天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 2009-09-01 09:19
· 200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确定 2009-09-01 09:19
· 2001年:中国正式“入世” 2009-09-01 09:19
· 2000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 2009-09-01 09:19
· 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澳门回归 2009-09-01 09:19
· 1998年:金融、大型央企工作委员会成立 2009-09-01 09:19
· 1997年:邓小平逝世 香港回归 2009-09-01 09:19
· 1996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2009-09-01 09:19
· 1995年: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 2009-09-01 09:19
· 1994年: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 2009-09-01 09:19
· 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作 进行分税制改革 2009-09-01 09:19
·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2009-09-01 09:19
· 199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2009-09-01 09:19
· 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 2009-09-01 09:19
· 1989年:邓小平提出“稳定压倒一切” 2009-09-01 09:19
· 1988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出 2009-09-02 09:17
· 1987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 2009-09-02 09:17
· 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 2009-09-02 09:17
· 198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军100万 2009-09-02 09:17
· 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居民身份证制度施行 2009-09-02 09:17
· 1983年:建立乡政府 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央行职能 2009-09-02 09:17
· 1981年:发行国库券 2009-09-02 09:17
· 1980年:中央公布<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2009-09-02 09:17
· 1979年:中美建交 中央批准设立经济特区 2009-09-02 09:17
·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009-09-02 09:17
· 1977年:国民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 2009-09-02 09:17
· 1976年:毛泽东逝世 2009-09-02 09:17
· 1975年:刘家峡水电站建成 2009-09-02 09:17
· 1974年:胜利油田在中国渤海湾地区建成 2009-09-02 09:17
·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诞生 2009-09-02 09:17
·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2009-09-02 09:17
· 1971年:国务院转发《关于做好计划生育的报告》 2009-09-02 09:17
· 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009-09-02 09:17
· 1969年:“除四害,讲卫生” 2009-09-02 09:17
· 1968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2009-09-02 09:17
·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2009-09-02 09:15
· 1966年:《工业10条》通过 2009-09-02 09:17
· 1965年: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成立 2009-09-02 09:17
· 1964年:全国农村掀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 2009-09-02 09:17
· 1963年:中央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 2009-09-02 09:17
· 1962年:“七千人大会”召开 2009-09-02 09:17
· 1961年:中央通过《工业70条》整顿国营工业 2009-09-02 09:17
· 19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009-09-02 09:17
· 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 总结“大跃进”教训 2009-09-02 09:17
· 1958年:“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009-09-02 09:17
·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超额完成 2009-09-02 09:17
· 1956年:八大召开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 2009-09-02 09:17
· 1955年:中央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2009-09-02 09:17
· 1954年:第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 2009-09-02 09:17
·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2009-09-02 09:17
· 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胜利完成 2009-09-02 09:17
· 1951年:中央决定“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2009-09-02 09:17
· 1950年: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统一 2009-09-01 14:15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09-09-01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