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圆明园新题四十首之五 清平调和李白 蓬岛瑶台


 

         重修圆明园新题四十首之五  清平调和李白 蓬岛瑶台

 

   

   

   蓬岛瑶台乃是天上人间的呈现。海上诸山以蓬莱为胜,东海漠漠,唯有蓬莱附近有仙岛渺灭可望。古人以为此为海山仙山。

    天上人间最妙之处正是“不如可望不可即,引人企思翻无穷(乾隆诗)”。可望不可即者,海市蜃楼。又被称为“神仙现市”。每年春夏秋三季,常有海市出现在蓬莱阁北面的大海之中。当是时,浮岛隐灭,突兀群楼现。不知何人往来兮?

   圆明园中福海正是福如东海,乃象东海无边,呈四方之形,每边约700米。但望之浩淼似不止于此,边以十岛环绕构成,海中有三个小岛,名为“蓬岛瑶台”,问名所从来,概追始皇旧事。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乾隆诗云:“海外方蓬原宇内,祖龙鞭石竟奚为”。秦始皇自命为祖龙。乾隆概笑秦始皇不知天下宇宙之状。

    公元104年,汉武帝刘彻东临渤海,望祀蓬莱。又在长安作建章宫,凿太液池,中置蓬莱、方丈、瀛洲以象海中神山。此后,一池三山便经常出现在皇家园林之中。因循此例,唐代长安大明宫中亦有太液池,位于唐长安大明宫内庭中心地区,是唐代最重要的皇家池苑。太液池指北海的水面。元代名太液池,明代因与中海、南海区分而称北海。

    唐代著名山水画家李思训,根据古代关于海上神山的传说创作了《仙山楼阁图》。这幅著名的图画,就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蓬岛瑶台”造景的依据。“蓬岛瑶台”旧名“蓬莱洲”,上面的一些匾额如“神洲三岛”“瀛海仙山”,都是雍正的手笔。乾隆在《蓬岛瑶台》诗序中说:“福海中作大小三岛,仿李思训画意,为仙山楼阁之状,岧岧亭亭,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也。”

 

 

 

 

 

 

   蓬岛瑶台中前为镜中阁,虽前陈为一列而呈现出三种不同的顶式。左右五间悬山顶建筑,中三间略高为硬山顶建筑。更有一开间的歇山顶小楼立与中间屋上,歇山建筑屋面峻拔陡峭,四角轻盈翘起,玲珑精巧,气势非凡,它既有庑殿建筑雄浑的气势,又有攒尖建筑俏丽的风格。使远望者可见琼楼重阁之感,又如冠带别生意蕴。为飘渺小岛生姿。院中正殿七间为双卷勾连搭式屋顶,金琉璃瓦覆顶,光耀灿然。双卷勾连搭式,如水波叠起,,既降低了殿宇的高度,又平生水殿生寒之感。前出五间歇山顶抱厦。使整个正殿进深空阔,人立于抱厦之下,确乎吞吐襟怀之感。东侧畅襟楼二层与东北侧留春环廊相连。整个建筑群落均体其相宜而设,无不精妙。它们所形成了一种的超越的神仙境界,又有奇石、松柏阴映,不是仙境胜似仙境,故乾隆曾赋《蓬岛瑶台八咏》,极为细致地描述了这一如幻美景。说四围垒石,他说“如取石以归,支机拟天汉”。此语遥深而增幻。说庭松,他说:“千载讵可量,付与仙人弄。”亦增幻。说月台,他说:“月台临沧波,如月才涌海。”又说:“公远实小哉,郑杖银桥待。”顺便念念不忘那两座优美的小桥,使三岛蜿蜒相连。雍正三年六月在蓬莱洲西北角亭子上安了“铜风旗”,这个铜风旗形如金鸟,乾隆诗之云:“金鸟栖屋顶,旋转验风色。弗竿用则同,具翼飞岂得。”这些题咏中还呈现了乾隆的诗人品性,是他万首诗歌中少有好的作品。

    蓬岛瑶台其布局更是别具匠心,从正南舍舟登中间一岛。房舍俨然,无处不是登临快意之所。从左侧过小桥,乃左边一岛,岛上古木森然,然只有一亭而已。萧疏清净的世外之感顿生矣。出中岛西北角,过小桥又是一岛,纯以民居写实,可知世外亦在桑田。

    中岛院中西向为一平台,或可置就设宴,凭临而引凤。仇英画有《吹箫引凤》图,图中可见灵台而坐,微波浩淼,把酒临风,确属仙人之居所也。

    乾隆年年在“月台”之上,陪皇太后观龙舟飞渡,并以“仙乐”助兴,当是时也,此乐何极!

乾隆爱赏不已,后修建颐和园又极力发挥了“一池三山”的题材。此时三岛又不相连,各居一所,南湖岛与十九孔桥相连。遥与万寿山的广阔气势呼应。

 

 

    我生于黄土高原高岭之村,村居高岭之上,村西隔壑遥望一山,山上有村落人家,常在落日霞光之中。当日落时,漫天红霞,日大如盘,笼罩在远山村落之上,少时,每思上有仙人,不知何年。有蓬莱琼岛之想也。不过七里之遥,因不知其不远乃以为仙山。而况在云霞明灭之中,以为此必是与天上相接之所。日月以归其所,不知天后有天。

    乃作清平调一首和李青莲 重修圆明园四十首之五 蓬岛瑶台

 

敷土九州劳禹容,鞭石蓬莱遇雾浓;

若非三山一池见,谁信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三首①

  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②。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③。

 

 

 

敷土九州乃指禹疏导水患,劳辛于九州而不倦。后秦始皇至蓬莱遣徐福赴海,遇海雾而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