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乍起。天高云淡。夜已微凉。
北京的秋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8月份,夏秋之交,也是我过生日的时刻。当然,不是今天,哪天就不说了。
感时伤怀的风花雪月调调,我一直在摆脱的东西,那是我小时候的强项。
这个8月,还是小犯了一下。原因如下:一个人物采访、一部电影《霜花店》,再加上一个生日和一把“秋波”。
适可而止,不多说。想说的是,这一年多来的一点转型。
如我这大半年中,回答多个朋友的询问时的话:“我还是在IT行业,还是跟踪IT变化。但我们这个报纸是综合性周报,IT的报道偏财经角度,有时,因为题材广泛,也会涉猎其他领域。不过,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去年与《时代周报》的新同事聊天,有的人说:“我喜欢文科,不知怎么就学了理科”,而我不是,我从小就很明确,我知道我真心热爱的文学、艺术以及广义上的人文领域,但我知道,不能把自己最热爱的东西当成职业,所以,高中分科时,我选择了理科。
不是父母逼我哟,真的是我自己的选择。
从小在父亲的薰陶下,喜欢的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荆柯刺秦王”、“后皇嘉树“的屈原,有的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对春秋战国时代豪气干云的无限想往。可想而知,大学时,我的痛苦就来了,一边看着最不喜欢的“无线电、信号与波”之类的专业课,可恨的是,还得到奖学金;而另一边,我在校刊上发表诗作,在图书馆里看《艺术世界》。
我亲手把自己送上了这样一条路——有意无意之间的选择。不过,今天的我想来,这不是痛苦,这是某种修行。
人就是这样,越不能的东西,越向往之。于是,人文的东西、对人性的研究反而成了我工作之余的最大热爱。
十年的IT记者,我能坚持下来,原因在此:对文字的喜爱,加上我本身的电子工程的专业,两者的结合,让我感到自己的所学所长能够释放,而且能够写些文字,当然这时的文字多是技术类的,但这也是我所喜欢的。
记者的出路很多,要么转做管理,往总编的路上走,要么积累一点资源做公关行业。所以,当IT记者时,我能拒绝“副总编”的提升,只是想写点东西,不想走上管理的路。如是而己。而己。
前两天,一位亲历当年提升一事的前同事打来电话,说起今日之事,说到:“中国几乎没有头发灰白的记者。”我回答:“同意。我也没想那么久远。我只知今日今时,这个工作,写写文字,我喜欢。而且从IT记者到财经角度,一方面,过去我所积累的人文的东西能发挥了,另一方面,也需要自己有很多的学习和变化,如此,我感觉有趣。”
事实也是如此,因为喜欢,对于工作,我仍有激情。而这个工作,如果能推动中国某些方面的进展,那更是善莫大焉。
当然,更本质的原因,我想是这样的:一是,除记者外,我还做过其他工作,然后,我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这已经无须多说了吧。我不爱讲大道理,喜欢一步步往前走。更根本的,于我而言,都是人生大目标下的某种体验。二是,人都寻求某种安全感,对未来的安全感。对我来说,这是早已经解决的问题。所以,我能顺着自己的性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当然,我已经不为稻梁谋,但我也在意自己的价值是否能正确体现。
如上所述,杂七杂八。在目前的综合性媒体,是一个转型和提升。过去的几个月,我既在IT业深入,也写了一些不同领域的文章,试图让视角更多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