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挺进,窥探申城钢市外延布局图
现代物流报记者王京 发自上海
近两年,随着上海钢材市场的不断成熟与饱和,更多的大型钢铁流通商开始把投资目标转向外地,近及江浙、远至天津、南往北海,处处可见上海钢贸人异地复制申城钢市的身影。
“上海市场还不够大吗?”,上述现象不乏引起记者的关注与深思。
调查中,刚刚斥资于江苏常州投建龙成钢材城的上海宁金钢铁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石贵一语破的地说,现今外地的发展空间要比上海大,沪地众多的钢老板愿意走出上海滩,寻求新发展。
据现有资料统计,截止目前,上海已有钢铁流通企业7000余家,成形钢材市场近六十家,钢材仓库多达300家,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一百多个,电子交易中心十家,年实现钢材交易量已逾1亿吨。
与此同时,上海钢材市场也确已显现出了饱和态势。曾几何时,钢材市场的飞速繁荣造就了一批钢贸行业的商贾大鄂,而随着上海60余钢材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程度加剧,在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之下,诸多申城钢贸商已开始悄悄地将触角伸向外地市场。
钢市溢出 被迫突围
通常看似平静的海面,总在深层孕育着下一次的狂风巨浪。
伴随着上海宝山区钢领聚集地、上海钢材交易大厦(正建)等一批新兴市场与电子市场的不断崛起,部分失去竞争力的原始钢材现货市场无疑将迎来巨大冲击。
“由于新兴市场如票据市场、电子交易市场,更具完善的融资、担保、交易、信息快捷等现代服务机制,以致首当其冲迫于威胁的便是钢材现货市场。”,第一钢市市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华瑞这样如是告诉本报记者。
另外,记者获悉,成立将近十年的上海香山钢市,已于今年6月份正式终止营业。上海香山钢市是沪地改革开放后成立的最早的一批钢材市场之一,也是全国首家引进计算机网络管理的钢材交易市场,曾在1999年实现成交金额40亿元,成交量达150万吨,这在当时可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继而,“之所以做出退出的选择,是上级领导大的战略调整,也是国有企业资产整合的缘故。”上海香山钢市内部人士透露称。
而对此,今日钢铁网渠道部经理、钢铁研究员张亮告诉《现代物流报》记者说,“抑或这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他分析称,目前我国传统的钢材市场普遍存在散、小、乱,功能简单和管理不规范等一系列不利问题,随着我国钢铁物流行业的飞快发展,原有钢材市场已不能适应当前贸易需求,亟待一次全新战略升级。
据记者实地走访了解,沪地众多老的钢材市场入住率已不足70%。上海柏树钢市一位管理人士感叹道,“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尤其2008年奥运会之后,该现象便更加明显起来。”。
上海宝山钢材交易市场董事长章祖鹏不禁疑问道,“未来钢材现货交易市场的发展道路究竟在哪儿?”
异地复制 开花在即
抛开经济飞速发展的上海,以及申城新兴的钢材电子交易市场,抑或初期的钢材现货交易市场在外地仍不失为新兴事物。
可以说,“选择异地投建钢材现货市场亦是一条难得出路。”中联钢网一位资深市场分析师表示。
对此,上海市曹安钢材交易市场董事长周培建表示,“钢铁服务业贯穿于钢铁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环节之中,是产品差异和增值的主要源泉,而承载钢铁流通的钢材现货市场无疑更是钢铁服务业的重要载体。”
大力兴建钢材市场,异地复制申城钢市模式,“这更是钢铁服务业外地推广与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上海钢铁服务业协会秘书长叶黎明对此谈道。
尤其近几年来,以上海为中心,上海钢市逐步向江苏、浙江、山东等长三角区域以及天津、广西等环渤海湾和北部湾地区适时外延的进程再次加快。
据了解, 2007年6月18日,上海博源物资与上海鑫狮商贸公司联手北上,投资办起南通嘉信最大的钢材交易市场——南通嘉信钢材市场;次年12月6日,上海恒钢实业等钢贸企业在湖州成功创立湖州中钢钢铁交易中心;以及早年上海励宁投建的浙江杭州湾钢材市场和上海龙纳实业投资的天津国际物流园区。
此外,今年上半年第一钢市市场股份有限公司于北海市投建的北部湾(国际)金属加工配送中心也正式迎来开工;以及近两个月的常州龙成钢材城、苏北大丰上川钢市、宁波市北仑蓝海中心等钢材(市场)物流园区的逐一开建。这无不印证了申城钢市触角外延的事实。
当然,“随着我国市场流通环境的改善与经济的发展,钢材市场普及化进程的加快尤显重要,”周培建更加坚信,它是我国钢铁物流业发展提升的目标,是我国现代物流理念和技术向钢铁领域渗透的必然产物。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投建一家钢材市场并非易事。
那么,除了沪地钢市饱和缘故之外,“逼迫”上海钢贸人选择异地投建市场的深层缘由又在哪里呢?
利益趋势 政府博弈
或许,这要回归于商人最本质的话题——“利益与政策的博弈”。
业内众所周知,投建钢材市场(园区),既需要极大的场地、资金,又需要具备极其成熟的市场经营模式与管理经验,当然,此外最为重要的还是争得当地政府的支持,赢得好的减税、贷款及免息政策等。
然而,数年来,随着上海经济与城市建设的繁荣发展,“尽管上海依然十分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但对民营企业的投建项目扶持政策已远远不如以前。”上述资深市场分析师斩钉截铁的说。
更况于,现今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馆及配套基础建设工程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毕,世博会开幕后,上海重大基础建设工程将会更少甚至没有。沪地钢市观察员包斯文表示,“事实上,近些年来,上海的建设投资规模增幅比其它城市明显减少,本地的钢材消耗量也慢慢随之而下降;而与之对应的是,上海周边地区、西部地区、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速发展。”
“尤其今年,国家对部分省市经济开发区更是给予了大力支持,通过财税、金融等各方面优惠,有效扶持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大大吸引来了附近大型城市的一些投资者。”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李博谈道。
譬如,近期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到,海西经济区在对外开放上的先行先试政策,为极力拉动海西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条件。
此外,还有正在崛起的广西北海经济区。去年1月16日,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便从此上升为国家战略。无论是从产业、财税、金融、土地使用支持,还是从外经贸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优化投资环境方面共给予了30多条优惠政策。当然,有如此利好政策的还有发展中的浙江嘉兴经济开发区、天津滨海新区、江苏沿海经济区等。
“较上海,这里每一项利好政策无不深深吸引着沪地钢贸老板,让他们下定决心异地发展,投建钢材市场,捞取更大利润。”李博分析称。
显之,能否争取好的财税支持、金融服务及政府政策扶持,无疑成为了上海钢市外延的本质向心力。
由此看来,在申城钢市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进程中,把握政策,及时转移视线,将投资目光投向沪地周边经济发展中城市,获取更广利润,并非未尝不可,更不失为当前钢贸老板的一步明智之举。
钢材市场之间拼杀的不仅仅是交通地理位置、市场服务设施等硬件环境、而在市场服务,仓储融资、交易环境、优惠政策等各方面展开了激烈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