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墙里花开墙外香


  虽然统计局方面推迟了12月份经济数据的发布,但是可以肯定,绝大部分数据将维持向好态势。  

  值得关注的是,以统计数据部门责任区隔为背景,昨日海关总署披露的数据显示,12月进出口总额2430.2亿美元,同比增长32.7%,环比增长16.7%。其中,出口1307.3亿美元,同比增长17.7%,环比增长15%;进口1122.9亿美元,同比超前增长55.9%,环比超前增长18.8%。  

  上述进出口数据立即在境外媒体引起巨大反响。美联社感叹中国制造业的复苏能力,居然能够在全球消费需求因金融危机而暴跌的情况下继续向国外大量出售产品。路透社称超预期的出口数据为中国经济活力提供了新的佐证。法新社则肯定中国的出口企业已经走出了下滑的低谷。  

  经济学认为,一个国家的出口是其经济周期性现象最好的观察窗口,通常出口的恢复性增长是确认经济走出危机的关键。 

  更多经济体则十分看好中国的进口增长及其后续增长潜力。在包括澳大利亚、日本、东盟和更多的拉美及非洲国家看来,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引擎。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过去一年一向占中国进口总额大头的机电产品进口有8.7%的负增长,初级产品进口的超前增长,为它们提供了不错的商机。  

  今晚的报道指,中国经济数据推动美股高开。然而,今日A股在更多利好刺激下,居然走出高开后一路狂泻的行情。  

  本文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经济总是墙里花开墙外香?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推崇“慎勇”,即老子所谓“勇于不敢”,或在充分认知风险的前提下勇往直前。不过,那种在不能分辨风险尤其是夸大风险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过度小心谨慎,完全是另外一码事。很可惜,国内经济学极不发达,要么是忽视起码的经济学常识,要么是一根筋似地死报教条而无视客观现实。这往往使得过度的小心谨慎滑向了不合逻辑的空头陷阱。  

  比如说,一年前,绝大多数国人都认同国统局局长的错误说法,这一说法将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估到不合逻辑的60%以上。按照这一说法,金融危机将击垮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支柱,进而对未来成长性构成重大威胁。其实,即使去年的大部分时间进出口维持负增长格局,净出口对GDP贡献率也大为降低,但中国经济的成长性依然是世界有目共睹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按照净出口对GDP的比率衡量,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年平均值仅为5%。  

  一个多月前,我曾向几位来自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的对冲基金经理讲述,中国是如何凭借花掉储蓄而不是凭借出口来赢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预期的。对此,他们均表示理解和赞同。我的意思是说,过去30年来,中国先是在居民储蓄,后是在企业储蓄,最近10年则是在金融体系流动性结余等方面,积累了规模惊人当然也是颇为过度的储蓄。鉴于储蓄的本质是未来的消费,因此,花掉这些过度的储蓄,便足以确保国内消费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以至于赢得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

  恰恰相反,那种视储蓄或流动性为风险防范工具的人,总是要千方百计约束储蓄释放为消费需求的进程。如今流行于国内媒体的空头言论,概括起来,无非是今年新增贷款负增长(按照所谓7.5万亿元的全年新增贷款额度计算,较去年同比下降两成以上),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加息,以及提高资本充足率等等。这都是现代货币主义的逻辑。糟糕的是,即使是在现代货币主义的老家,美国人已经做出了重大修正。近期美联储官员一再强调,货币投放量与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 

  在较早前的文章里,我曾注意到美联储理事、费城联储主席查尔斯-普罗索(Charles Plosser)在回应刘明康关于低利率的指责时说:“各国央行不应该利用货币政策来应对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剧烈波动,除非通胀预期不可控制。”这不仅是对刘明康的回应,也是对芝加哥学派货币主义的重大修正。作为芝加哥学派的领军人物,弗里德曼生前总是喋喋不休地讲:通胀无论何时何地都只是货币现象,因此只能利用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胀。但普罗索的意思是说,一般情况下,哪怕是出现了剧烈的物价波动,都不应当利用货币政策加以应对。进一步说,由于不可预期的通胀几乎不出现于非战争状态的经济环境当中,因此,将货币政策视为治理通胀的办法总体上是行不通。

  普罗索更明确地说: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能够对新兴经济体造成有害影响,但将货币政策做为工具来直接缓解这种影响“一般而言是错误的” 

  尽管在最高决策层的干预下,央行已经对今年货币政策的表述做了重大修改,从“适度宽松”改为“适度增长”,但是,到目前为止,无迹象显示央行将为这一政策做些什么。所谓7.5万亿的新增贷款额度至今还只是一个坊间的说法,并没有得到央行的确认。央行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毋庸置疑,由于今年的出口形势在保护主义的逆风当中依然恶劣,指望出口增长根本不能促进GDP快速增长。接下来,假如央行决意要大幅削减今年的新增贷款额度,并透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等途径来抑制贷款需求,势必要削弱国内消费,搞不好就会令中国经济陷入二次减速。

  其实,所谓09年“保八”目标实现是很值得商榷的说法。按可比价格计算,GDP增速会在8%以上,但是,按照当年价格计算,根本无法实现8%的GDP增速。在将08年GDP大幅调升至31.41万亿元之后,09年GDP增速的不确定性变得更大。很有可能形成的局面是,2009年靠物价下跌“保八”,2010年靠物价上涨“保八”。这纯粹是数据游戏,当然也加大了今年GDP二次减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