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准备金率终结货币极度宽松


                                  提高准备金率终结货币极度宽松


                                文/倪金节




                         1月12日19:00,央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标志着央行在时隔一年多之后,再次将货币政策拉入紧缩的周期之中。笔者认为,此时提高准备金率恰逢其时,也是货币环境正常化的必须之举,早做比晚做好!

  由此可见,央行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事实上极度宽松”的货币环境,是何等的贻害无穷,其对通胀预期的愈演愈烈亦有着敏感的体验。

  实际上,中国的通胀预期在岁末年初早已成为各方讨论的焦点。1月份第一周新增贷款达6000亿元,信贷数据在年初的报复性回升,足以说明银行系统都已担忧,央行会因为忧心通胀而在年内将货币政策转向,故而提前大规模放款。

  由此,央行和银监会就对这一迅猛态势引起了高度的关注。本次令市场猝不及防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上周突然提高央票利率,便是与通胀预期的升温和新增贷款可能失控息息有关。毕竟,如果今年新增贷款再放出个10万亿,对于接下来资产泡沫的膨胀、拉高通胀和银行资产质量都将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这个时候,选择提高存款准备金,而不是直接升息,其背后则意味深长。提高存款准备金一方面能够直接“冻结”银行系统资金,同时向市场试探现在收紧货币的反应,避免猛紧缩造成过于激烈的动荡。而如果现在就采取直接升息的举措,则会对市场的冲击力度过大,因为在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下,升息比存款准备金更让市场敏感。

  其实,货币供应量在2009年的极度泛滥,早就将让中国经济覆水难收。与10万亿新增贷款对应的,是近30%的基础货币增长,而这最直接的后果则是资产泡沫的不断膨胀。由于09年不少资金集中在资产市场,故而尚未完全传导至实体经济,拉升物价水平,明显的CPI通胀迹象没有显现。除了前一段辣椒和大葱价格出现离奇性暴涨之外。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离通胀还很遥远。

  现实的情况是这样的。2009年大量资金涌入大宗商品市场、股市和房地产,一方面当然加大了全球和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而另一方面更大的隐患则是这将进一步加剧全球通胀的形势。

  在油价站稳80美元/桶、铜价稳定在7000美元/吨的情况下,很难想象上游的原材料价格不发生上涨。而这一切都是2009年天量信贷、全球性货币宽松所必然会招致的结果。接下来一旦中国进入通胀时代,那么通胀形势恶化的速度,将明显快于2004年到2008年中国刚刚经历的这一轮高通胀。

  而如果按照“货币主义”理论,通货膨胀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那么,中国就不再是会不会发生通胀的问题,而是通胀已经切切实实的存在了。

  由于国内的经济学者或者官员,多是读着萨缪尔森的教科书成长起来的,因此国内的主流舆论都是从CPI、PPI等指标上来判断通胀的出现与否。

  按照过往经验,国内的宏观政策转向必须要等到CPI升至3%左右,决策层以及媒体界才会真正把通胀当做头等大事来对付。选择这个时候,央行“出其不意”,正是为了遏制通胀于未萌,值得赞扬。

  在2009年初,主流观点的是,只要提高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股市、楼市炒起来,让“这几笔钱”拯救中国经济就可以了。在股市有跌破1600点的风险、房地产多年积累的泡沫面临崩溃的大背景下,实行货币刺激无可厚非。但到现在,资产泡沫已经高高吹起,通胀预期加速升温,开始收紧货币政策必须要做了。毕竟,从历史上来看,通过资产价格吹起来的经济体,最终等到资产价格泡沫刺破以后,其结果都是非常悲惨的。

  见于每日经济新闻

  

   收紧货币不应该再有丝毫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