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文化”的两个例证


   尽管对中国文化的演进和发展众说纷纭,但是将“家文化”作为研究中国文化的核心,大体是不会错的。自古以来,“家”一直是中国人生活的重要依托和文化的核心源泉。所以,研究与观察中国文化,基本可以从对“家”及其相关的要素开始,而对社会事物的诸多观察,也大体可以看出我们“家文化”的“家底儿”。这两天让网民欲说还休的两则新闻,再一次让我们见识了“家文化”的厉害:

  一则:几个十分关心我国青少年是否茁壮成长的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一个倡议,号召在春节期间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要向“祖国母亲”拜年,而且把这个“母亲”具体定义细化为六个部分,引起了网民的热议。

  “家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伦理化,而伦理化说得通俗一点儿,就是尊祖敬亲,将“尊尊亲亲”作为人生的头等大事,不仅要尊敬家里的母亲,连由家往外推而广之的各级母亲都得敬奉。

  二则:第三届华鼎奖中国演艺名人道德修养指数榜发布,网民的评价大部分是“哈哈哈”。搞笑的是,据说最后一名是一位滑稽戏演员顾芗,是否昭示着这件事本身就无比滑稽?“满意度调查组委会有关人士表示,这一排名并不说明顾芗的道德修养比其他艺人差,因为指数数据实际体现的是公众对艺人的期待值。”

   “家文化”的另一个特征就是道德化,就是十分注重个体的道德水平,无论是捧人还是毁人,得先从道德上开始。本人不才,一直缺乏从数量上对人进行道德评价的勇气,主要是不想造成这样的局面:大家见了面相互问问,你有几斤道德?我近来有点儿缺德,能否卖我一斤半让我补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