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闽江学院经济系金融2班 陈婵芳)
【摘要】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之一的福建省,改革开放以来,从总体上讲,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综合能力都有所增强,为城镇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居民消费由单纯的数量的增加到综合质量的提高。根据一般消费理论,收入和价格是决定消费两个主要因素,因此采用1980-2008年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
【关键字】经济计量模型;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福建省
一、 问题的提出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出口。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经济增长背后却隐藏着危机,过分依赖投资与出口,所以对居民消费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福建省统计局提供的信息,1980年到2008年,福建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从392元攀升到12501元,消费结构也经历了从贫困型向温饱型和小康型消费的转变,居民消费经历了三次大的消费结构升级。一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老三件”为代表,以满足温饱为目标的消费结构升级;二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以电视机、冰箱、洗衣机为代表的家电普及为标志的发展型消费结构升级;三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的以汽车、住房、通讯、教育为主导的享受型消费结构升级。到2008年全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7961元,居民消费结构向发展型升级的趋势更加明显。
二、 数据与模型
(一) 数据的选取
从《福建省统计年鉴(2009)》得到福建省1980-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和消费价格指数,其中表中数据以1980年为基数。
从1980-2008年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模型样本观测数据(表1)
年份 |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B)/元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I) /元 |
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P) / % |
年份 |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B)/元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I) /元 |
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P) / % |
1980 |
358.9744 |
412.0879 |
100 |
1995 |
3783.883 |
4444.139 |
440.0183 |
1981 |
370.8791 |
413.9194 |
103.9377 |
1996 |
4183.15 |
5104.396 |
470.3297 |
1982 |
426.7399 |
476.1905 |
107.2344 |
1997 |
4520.147 |
5626.374 |
482.0513 |
1983 |
461.5385 |
524.7253 |
109.3407 |
1998 |
4744.505 |
5939.56 |
482.0513 |
1984 |
452.381 |
532.967 |
112.3626 |
1999 |
4823.26 |
6282.051 |
475.8242 |
1985 |
618.1319 |
671.2454 |
128.1136 |
2000 |
5163.919 |
6805.861 |
491.0256 |
1986 |
723.4432 |
850.7326 |
136.9963 |
2001 |
5508.242 |
7612.637 |
482.6923 |
1987 |
817.7656 |
934.9817 |
151.4652 |
2002 |
6073.26 |
8414.835 |
478.8462 |
1988 |
986.2637 |
1131.868 |
192.3993 |
2003 |
6736.264 |
9157.509 |
482.2344 |
1989 |
1227.106 |
1423.993 |
228.7546 |
2004 |
7473.443 |
10233.52 |
500.5495 |
1990 |
1310.44 |
1601.648 |
229.0293 |
2005 |
8053.114 |
11282.97 |
510.0733 |
1991 |
1519.231 |
1788.462 |
239.5604 |
2006 |
8981.685 |
12594.32 |
515.6593 |
1992 |
1778.388 |
2152.93 |
258.6996 |
2007 |
10123.63 |
14198.72 |
541.9414 |
1993 |
2214.286 |
2676.74 |
302.1062 |
2008 |
11447.8 |
16447.8 |
566.3004 |
1994 |
3068.681 |
3603.48 |
378.022 |
|
|
|
|
(二) 建立模型
根据宏观经济学消费决定理论,除了可支配收入外,还有其他许多因素影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如物价水平、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存款利率、居民预期消费等,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这里只引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价格指数两个作为解释变量,即消费模型设定为:
B=β1+β2I+β3P+u
其中,B为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I为城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P为城镇人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u为随机误差项。
三、 参数估计
OLS回归结果(表2)
根据表2中的数据,模型估计的结果为
B=-123.5828+0.629750I+2.192882P+u
se= (38.6027) (0.0068) (0.1850)
t=(-3.2014) (93.1009) (11.8531)
R2=0.9995 R2=0.9994 F=24822.28 df=26 DW=1.0003
四、模型检验
(一)经济意义检验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每增长一元,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就会增长0.6298元;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福建省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一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就会增长2.1929元。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相一致。
(二)统计检验
1、拟合优度:由表中数据可以得到:R2=0.9995,修正的可决系数R2=0.9994,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
2、 F检验:针对H0:β2=β3=0,给定显著性水平a=0.05,在F分布表中查出自由度为k-1=2和n-k=26的临界值Fn(2,26)=3.37。由表中得到F=24822.28,由于F=24822.28> Fa(2,26)=3.37,应拒绝原假设H0:β2=β3=0,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福建省城镇人均年可支配收入(I)”、“福建省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等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B)”有显著影响。
3、 t检验:分别针对H0:βj=0(j=1,2,3),给定显著性水平a=0.05,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为n-k=26临界值ta/2(n-k)=2.056,这说明分别都应当拒绝H0:βj=0(j=1,2,3),也就是说,当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解释变量“福建省城镇人均年可支配收入(I)”、“福建省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等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B)”都有显著影响。
(三)计量经济学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
在上述模型检验中,可以看出I和P系数的t检验显著,而且系数的符号与预期的相反,这表明该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2、异方差检验
(1)White检验
由表OLS回归结果,根据White检验中辅助函数的构造,最后一项为变量的交叉乘积项,辅助函数为:
经估计出现了White检验结果(表3):
从表中可以看出,n R2=6.639093,由White检验知,在a=0.05下,查X2分布表,得临界值X20.05(3)=7.81743,比较计算的X2的统计量与临界值,虽然n R2=6.639093< X20.05(3)=7.81743,但X和X2的t检验值不显著,表明模型存在异方差。
(2)异方差性的修正
用权数w2t的结果(表4)
表4的估计结果如下
B=-105.5092+0.6331I+2.0841P+u ‚
t=(-5.7359) (86.1791) (13.1814)
R2=0.9986 R2=0.9984 F=8960.421 DW=1.001
可以看出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消除了异方差性后,参数的t检验均显著,可决系数大幅提高,F检验也显著,并说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一元,人均消费支出将增加0.6331元。
3、DW检验
对样本量为29、两个解释变量的模型、5%显著水平,查DW统计表可知,dL=1.270,dU=1.563,模型中DW< dL ,显然消费模型中有自相关。这一点也可从残差图中看出,如图所示:
在图中,残差的变动有系统模式,连续为正和连续为负,表明残差项存在一阶正相关,模型中t统计量和F统计量的结论不可信,需采取补救措施。
4、自相关问题的处理
为解决自相关的问题,采用广义差分方法。由式可得残差序列et ,在EView中,每次回归的残差存放在resid序列中,为了对残差进行回归分析,需生成命名为e的残差序列。(表4)
可得回归方程:
e=0.499390 ƒ
由②式可知ρ=0.499789,对原模型进行广义差分,得到广义差分方程Bt-0.4994Bt-1= β1(1-0.4994)+β2(It-0.4994It-1)+β3(Pt-0.4994Pt-1)+u „
对ƒ式的广义差分方程进行回归,如下:
广义差分方程输出结果(表5)
由表5可得回归方程为
Bt*=-72.2884+0.6259It+2.3080Pt
se=(36.1364) (0.0101) (0.3070)
t=(-2.0004) (62.0348) (7.5175)
R2=0.9986 F=9218.288 df=25 DW=1.6624 …
其中,Bt*= Bt-0.4994 Bt-1,It*= It -0.4994 It-1, P t*= P t -0.4994 P t-1。
由于使用了广义差分数据,样本容量减少了一个,为28个。查5%显著水平的DW统计表可知dL=1.255,dU=1.560,模型中DW=1.6624> dU,说明广义差分模型中已无自相关,不必再进行迭代。同时可见,可决系数R2、t、F统计量也均达到理想水平。
对比‚式和…式,很明显普通最小二乘法低估了回归系数β2和β3的标准误差。原模型中se(β2)=0.0073,se(β3)=0.1581,广义差分模型中为se(β2)=0.0101,se(β3)=0.3070。
经广义差分后样本容量会减少1个,为了保证样本数不减少,则使用普莱斯-温斯滕变换补充第一个观测值,
普莱斯-温斯滕变换的广义差分模型(表6)
普莱斯-温斯滕变换的广义差分模型为
B0=-72.2884+0.6259I0+2.3080P0
se=(36.1364)(0.0101)(0.3070)
t=(-2.0004)(62.0348)(7.5175)
R2=0.9986 F=9218.288 df=26 DW=1.6624 †
对比…和†可发现,两者的参数估计值和各检验统计量的差别很微小,说明在本例中使用普莱斯-温斯滕变换域直接使用科克伦-奥科特两步法的估计结果无显著差异,这是因为本例中的样本还不算太小。
由差分方程式…有
β1=-72.2884/(1-0.4994)= -144.4035‡
由此,我们得到最终的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模型为
B=-144.4035+0.6259I+2.3080P ˆ
由ˆ式的中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模型可知,福建省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6259,即福建省城镇居民每增加收入1元,将增加消费支出0.6259元。
五、结论分析
结果表明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成正比,消费价格指数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成正比,但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提高只是增加城镇居民消费金额,并不增加消费品数量。从对1980-2008 年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计量分析可知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主要由人均可支配收入决定,且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线性关系,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约增加0.6259元,因此提高福建省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应提高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六、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提高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继续保持福建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福建省经济积极健康快速的发展,是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的基础和前提性条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省市党委和政府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尤其是低收入户的收入,缩小高低收入户收入差距。
2、继续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就业是民生资本,省市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抓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宣传和引导好多种形式的就业观念,鼓励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从而使更多人民群众通过创业提高收入水平。
3、进一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和谐之基,是社会的“安全网”和“稳定器”。不断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为创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4、关注民生。着力解决教育、卫生、贫富两极分化等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关注弱势群体,体现民意,增加扩大就业、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等方面投入;促进民富,制定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机制,使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
【参考文献】
[1]吴燕红,福建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计量分析,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11(3):270-272
[2]刘俊,剔除通胀因素后中国人均消费支出的实证分析,价值工程 2009 年第 2 期
[3]福建省人民政府
[4]福建省统计年鉴.[Z](1980-2008).
[5]庞皓,计量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李尚伦,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各因素量化分析,兰州学刊,2009-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