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2010年将突破22万 留学呈现多元化/There is Going to Be 220,000 Students to Go Abroad for Study
中国青年网
2010-01-28
出国意向
超半数人2010年有留学计划
根据调查情况,填写问卷的学生或家长大都有着明确的留学计划。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37.56%的人计划一年内出国,计划两年内出国的占所有受调查者的24.67%,6个月内出国的占到12.29%。
由于调查是在2009年10月至11月开展,统计数据显示,选择一年内出国留学的学生超过半数。由此可以预见,2010年将迎来又一个留学高峰。
目前,随着世界经济的回暖,各国的教育支出逐步扩大,而中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在全球得到认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开始以各种优惠政策向中国留学生“示好”。
在如此利好的国际经济形势下,2010年将掀起中国人留学海外的新一轮“高潮”,预计留学人数将超过22万。
目的地选择
呈现“多元化”美国仍是首选
从此次调查中,可发现“多元化”和“重点突出”将是2010年中国海外留学市场的两个关键词。
统计发现,与往年各城市受调查者在留学意向国的选择上几乎一致的情况不同,此次调查显示出学生的选择趋于多元化。
此外,调查显示,最受国内大、中学生欢迎的留学热点国家,“前三名”仍然是传统的留学目标大国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
专家分析,2009年11月中旬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对中国进行访问,并与中国签订《中美联合声明》,其中特别提到“双方加强教育交流”,在这一利好消息的催生下,在2010年,将使原本火热的赴美留学再次达到“沸点”。
选择因素
选国家重教育质量选学校看专业排名
在此次调查问卷中,对“您在选择留学国家时会考虑什么因素”的问题,26.8%的受访者选择了“教学质量”;其次是“文化氛围”;再次,13.7%的受访者选择了“留学费用”。
而“语言”和“是否可移民”、“安全因素”等,也受到了不少家长和学生的关注。
此外,在问到“您选择学校会考虑哪些因素”的问题时,“专业排名”和“就业前景”成为准留学生们出国之前优先考虑的因素。另外,“学校知名度”也是不少准留学生关注的问题。
专家分析说,调查结果说明中国学生在留学各项内容的选择上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注重留学与就业间的内在联系,也更能考虑到自身的职业规划,尽可能避免在留学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中国留学生2010年将突破22万 留学呈现多元化
专业选择走出危机阴影商科走俏
不过,在这份调查中,针对出国拟读专业的问题,商科仍是受调查学生首选的留学专业,有近三成受访者选择金融与会计、市场营销、商业管理等专业。
相比之下,在2009年启德进行的类似调查中,因金融危机影响,读商科专业的学生人数在2009年初一度减少。
此外,计划选读工科、文科和理科的学生人数在总受访人数中所占的比例相当。
专家表示,国际商科专业研究生(论坛)的申请对申请人本科学习的要求较低,申请成功率较高,也是很多学生选择赴海外攻读商科的重要原因。以澳大利亚为例,商科里的会计专业是澳大利亚的移民专业,很多学生会以移民为目的就读商科。
专家还建议,根据2010年国外名校的相关预测,商科专业仍会受到全球学生的青睐,这将造成商科学位紧张。因此建议中国的准留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能力,做好理性选择。
留学人群
本科生占六成是绝对主力
在计划出国留学的学生学历层次方面,本科生约占六成,其次是高中生22.6%,研究生占近10%。
在“出国留学拟申请学历”方面,超过五成学生计划赴海外攻读研究生。2010年申请赴海外学习本科专业的国内高中生人数紧随其后。
专家表示,有越来越多已在国内大学读本科的学生,出于海外名校情结或转专业需要的考虑,计划申请赴国外大学转学分、插班读本科。而赴海外念高中的中国学生人数近年来也增长迅速,目前已成为中国人出国留学的第三大群体。
平价留学兴起工薪家庭占三成
目前,虽然全球经济已显现复苏迹象,但经济增长仍较往年同期放缓。在这样的形势下,预计将有更多的留学家庭倾向选择“学费相对平价”的留学方案。
此次调查显示,新加坡、韩国、日本、荷兰、法国等国因学费便宜、教学品质较高等特点,受到了中国更多工薪家庭的青睐。
2009年申请赴新加坡、日本留学的学生人数增长最快,分别增加了30%和25%。据李冠军预计,2010年赴两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也不会低于该增长量。
2009年下半年,据出国留学普查数据来看,在前几年出国而现已回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中,来自普通工薪家庭的只占2%,而这个比例目前在不断增长。
从调查数据看,在2010年计划赴海外留学的学生中,来自普通工薪家庭的比例占到了34%。
代表委员热议:“国有民办”改制能否遏制“择校热” /Could the Reform from "the State-Run" to Private Restrain the "School Selection Trend"
浙江在线
2010-01-27
据《今日早报》报道 “国有民办”学校体制改革,恐怕是去年年底最被为人父母者关心的话题之一。2008年3月,宁波市开始了对中小学办学体制的改革行动。2009年6月,杭州市外国语学校转公,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年底杭州市教育局宣布29所“国有民办”中小学中19所转为公办,11所转为民办。
体制改革后,公办学校多了,“择校”的余地小了,这到底会否导致更激烈“摇号”风?还是意味着孩子可以从择校的烦恼中解脱,就近入学?
而接下来,全省各地“国有民办”学校,都需开展体制改革工作。
昨天,前来参加两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受本报之邀,发表对“国有民办”体制改革的看法。
国有民办一出生就有个“强有力的爹”
记者:以前国家允许地方搞“国有民办”学校,现在为什么要改回来?
吴国平:我的理解,国有民办有两种,一种是用国有教育资源,利用民办的模式融资,还有就是国有非教育机构兴办学校,宁波和杭州正在改制的学校,应该是前一种。
这些学校大量出现,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状态,教育资金不足,需要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扶持教育。
现在要取消,我的理解是,社会经济发展了,政府财政实力增强了,不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筹集资金了,另外,外界也一直在评论,相比纯民办学校,国有民办学校得到政府扶持,在竞争上存在不公平。
计翔:国有民办学校确实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比较好的受教育机会。但它自一出生就是个怪胎,发展至今已经问题多多。首先,国有民办学校和纯民办相比,有了一个强有力的爹,即政府部门。和纯公办学校比,它可以通过民办方式融资,经费充足,也有优势。这样的中学大量存在,产生了教育的极大不均衡。
次登央吉:有些老师和家长对于29所“国有民办”集体转制不太理解,认为国有民办蛮好的,没必要转制。其实国有民办本来就不该有,它是中国特色的一种教育体制,这次杭州29所中小学校集体改制是正确的。转制后的公办学校增加了,相对学费降低了,对家长来说是比较有利的。
有些名校,其实是“择校热”造成的
记者:“国有民办”学校体制改革后,这对社会上的“摇号”、“择校”等风气,究竟会加剧还是扼制?能否改变教育不均衡现象?
计翔:学校之间的差距问题,我觉得应该要辩证地来看。这个改制,只不过改了一个表象而已。现在所谓的名校,有历史原因,但学校之间的差距,最根源就是生源问题,把好的学生放在一起而已。
我曾经做过这么一个课题,就是随机抽样调查浙江省超过80所重点和非重点中学,分析学校育人软硬件条件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这项因部分重点中学校长抵制而未公开的研究结果表明,剔除学生素质差异因素后,许多非重点中学在培育学生方面的成就超过重点中学。
次登央吉:转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是不能忽视的。比如杭州,民办初中只剩4所了,这势必会使电脑派位变得更加激烈。其实也有有利的一面,公办学校数量多了,家长不用一味地去抢民办的位子,学费相对也降低了,但是得到的教育质量还是不变的。
其实无论公办还是民办,教师的水平是差不多的。只是因为民办学校通过电脑派位、考试,把整体素质好的学生都挖走了,公办学校学生的水平就变得参差不齐。假如有一天,中考制度取消,家长还愿意挤破头去读民办学校吗?
民校发展前景还要看政府政策
记者:有人认为,“国有民办”学校转公后,教学质量可能会因为“就近入学”的生源而下降;也有人认为转民的学校失去“公办”支撑,会影响教学质量?
计翔: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有公办和民办学校之分,他们确实可以形成良性的竞争,但国外的政府是服务性机构,它不会主导公办学校的发展。中国是政府主导公办学校,所以今后的公办和民办学校竞争未必会是完全对等的。民办学校的好坏,未来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政府出台的政策。
吴国平:纯民办学校,他们通过收取学费获得利润,这些利润到底会不会继续投入到教育当中呢?这个很难说。
张颖:宁波市“国有民办”中小学改制后,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管理水平都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我认为,因为这是一种新的尝试,过渡时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对于民办学校,我还是比较有好感的。因为我觉得民办学校单独招生,通过考试录取优秀学生,是种公开的良性竞争,优化教育资源,总体教育效果应该更好。
同时,国有民办学校完全走市场,学校唯一依靠的是生源,真的转成纯民办,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次登央吉:我自己的儿子在一所“国有民办”高中读高二,现在转公了,一开始我也挺担心的,比如教学质量问题、原有的设施会不会停用、老师待遇变化会不会影响授课情绪,一段时间下来,似乎并无差别,挺好的。
教育体制改革不宜搞一刀切
记者:你们认为目前改革的模式、成效如何?
吴国平:我不赞成用发通知的方式、一刀切地对国有民办学校进行改制,一定要非公即私。我觉得国家对学校的管理,应该有两个评价标准:一,国有民办学校是不是在忠实执行国家的教育政策方针,二是国有民办学校收入是不是用于教育事业。
但是今年两会上,吕祖善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今年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困难增大。浙江虽然是经济发达地区,像杭州这样的城市可能是有这个财政实力来支持这个改制,但其他地方呢?其他地方有没有这种能力?
其实,改制只是个形式的改变,并不会改变目前教育的现状。可以这么说,这次改制后,对于宁波、杭州的教育事业,不会有太大的好处,也不会有太大的坏处。教育事业,步子不能迈得太大,得一小步一小步来。
次登央吉:希望政府能对公办学校投入更多资金。现在大部分学校的体育、文娱设施都非常单一,学生想演舞台剧,难道还要自己出钱去借衣服?这样不太合理。体育课就只能跑跑步,音乐课就只能唱唱歌,实在太单调了。实验室的设备也需要完善。实行绩效工资后,学校就没什么经费,所以这部分还是需要政府来帮忙。
北京高校新学年或按学分收费 本科毕业无需四年/Universities in Beijing May Charge According to Academic Credits Since the New School Year
北京晨报
2010年01月28日
北京高校按学分收费的方案已制订完毕,进入审批程序,最快新学年开始全市高校就将实施按学分制收费。昨天,记者从北京市教委获悉,市属高校拟实行的一项新的高校收费制度,将一改以往高校学生统一按上学年限收费的办法,而是按学生在校实际修学的学分收费,实行后学生上大学的年限和在校可学习的课程都将实现差异化。
所谓按学分收费,即对学生培养实行学分制,学生只要修满规定学分就可毕业。学校根据培养成本、教学成本等测算学生在校单位学分的成本,学生按所修学分交费。本市一所高校教务处负责人介绍,学分制改革后,高校本科将成为弹性学制,由高校自行确定本科学习的修习年限范围。据知情人士透露,大多学校会采取3至6年的学制,学生在年限范围内修习满所需学分都可毕业。弹性学制,不仅表现在上学年限的弹性,还表现在学生可在校内自主选课。例如,生物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化学专业的课程,所获学分对积累毕业学分同样有效。这对发挥学生自主性,培养个性化人才意义重大。优秀的学生可以用短时间修习完本科课程,提前进入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阶段;而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则可以利用相对长的时间打牢基础,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之后,再走向社会就业。不仅如此,弹性学制还可以使学生错开毕业时间。
据了解,按学分收费从2007年开始即在北京部分高校进行试点。而京外从2005年开始,上海、广州等地区高校,已经实行按学分收费。执行按学分收费后,单位学分的收费标准将根据学校的培养成本、教学成本等进行测算。绝大多数在正常年限修习完课程的学生,所交纳的学费将不会高于现行的按学年收费的标准。只有多修或是重修学分,所交纳的费用才有可能比其他学生更高。市教委有关负责人透露,高校按学分制收费将按照有关规定,广泛听取社会意见,待物价部门审批后,在全市高校推开。
为实现2020年教育战略目标,专家指出——教育总投入需占GDP7%/The Total Spending on Education Should Take Up 7% of GDP
2010-01-28
文汇报
本报讯 (记者李雪林 实习生张晓燕)根据测算,2020年我国全社会教育总投入需占GDP的7%,才能保障我国教育事业在2020年完成扩大规模、提高普及水平、推进均衡发展三大任务。这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胡瑞文等最近完成的课题研究中提出的最新观点。
据统计,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由1978年的2.6%增长为2007年的3.2%;其他非财政性的教育经费从无到有,占GDP比例由1978年的近乎零上升到2007年的1.5%,两方面相加后,全社会教育总投入占GDP比例由1978年的2.6%上升到2007年的4.7%,投入金额由1978年的94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12148亿元,这支撑了30年来各级各类教育规模的发展和普及率的大幅提高。
胡瑞文指出,30年来,我国教育经费虽然有了快速增长,但与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相比,我国人均教育经费的绝对值和教育总投入占GDP比重的相对值都较低,教育经费短缺依然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2007年我国人均教育经费为919元人民币,相当于131美元,远低于2006年世界各国人均教育经费400美元的平均水平,更远低于OECD(经合组织)国家人均教育总经费1800美元的平均水平。
胡瑞文研究员和王红副研究员分别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学习型社会建设、其他教育六个方面的经费需求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2020年,我国4000万人的学前教育规模,需要相当于占全国GDP总量0.5%的经费投入;义务教育经费的总需求为GDP的2.5个百分点左右;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总需求约为GDP的1.3个百分点。
研究指出,预计2020年全国高等教育总规模(3550万人)将比2007年(2700万人)增长31.5%,需追加0.45个百分点的GDP高教经费;为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也需要增加相当于GDP总量0.15个百分点的经费投入。因此,2020年的高等教育经费总需求约为GDP的2.1个百分点。
而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每年至少需要有相当于GDP0.3个百分点的投入。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关和其他教育事业单位,至少也需要相当于GDP0.3个百分点的运行经费。
胡瑞文认为,为了实现2020年的教育战略目标,需要在2007年全社会教育总投入达到GDP4.7%的基础上,再增加2.3个百分点的教育投入,即达到全国GDP的7%左右。
在全社会教育经费总投入中,2008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了3.5%,比前几年有了较大提高,但仍低于目前世界各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4.4%的平均水平。研究表明,预计我国财政收支将会逐步提高到GDP的25%以上,只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到财政总支出的18%,2020年公共教育经费达到GDP的4.5%以上是可以实现的。
想保证博客的稳定与信息安全吗?快来,一键备份博客大巴文章到新浪博客!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