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跨越城乡“天堑”


·2009年基层公务员培训讲稿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跨越城乡“天堑”

 

培训时间:2009119日下午(第二期)

培训地点:水城县人劳社保局培训中心

培训对象:水城县基层公务员

主讲人:杨明文

各位公务员同志们:大家好!

感谢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供这样一个好机会,让我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大家进行交流。今天我要讲的话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跨越城乡“天堑”》。主要讲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二个问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三个问题: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望。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首先,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人类之初本无城市,也就没有农村与城市之别,更没有农村的新旧之分。自从农业革命创造了城市,工业革命辉煌了城市,城市与农村的贫富差距越来越远,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最苦,农村最穷,农业最落后”,成了农村的典型描述。

过上与城市人一样的生活,是广大农民群众孜孜以求的梦想。让广大农民过上与城市人一样的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三个代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执政追求之一。

贫穷落后的农村是什么样子?有人这样概括:穷、脏、乱、懒、椂(音lu,傻撮撮的)。穷,是对某个范围或集体、家庭、个人的状况的整体概括;脏、乱,是对环境的描述,环境差,不讲卫生,缺乏文明的表征;懒、椂,都是对人的精神状态的描写,其中懒是指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椂是指一个人木头木脑,如同行尸走肉。

新农村是咋样的呢?不同的时期对“新农村”的期盼不同,但都有一个需求递增、企盼越来越完美的特性。

解放战争时期: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在解放战争时期写过一首诗《新农村》:

千门万户喜朝晖,处处村头现紫微。

解放农人歌自得,专横地主莫高飞。

平田有份躬耕乐,得地无余心事违。

后起青年多俊秀,秋高试马壮而肥。

上世纪70年代前后:我们常常听到的口头禅——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犁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三口白米一口肉……

也许,这些,就是我们曾经的“新农村”的梦想。

直到199810,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召开,才从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确立了目标(到2010年)

200310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其中就有“统筹城乡发展”。

200510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新的历史背景里,提出了具有全新理念的“新农村”建设,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性建设的观念,这是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这次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因为恰好20个字,所以又叫20字方针。

根据这个20字方针,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给社会主义新农村描绘了一个“蓝图”。他认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应该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新”)。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小康社会“新农村”的范畴

第二,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已经具备。

专家研究认为,建国60年来,我国农村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建国以后,一个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逐步建立起来。第二阶段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思想观念和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使农民逐渐演变为改革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和利益受损的弱势阶层。第三阶段是以党的十六大为起点的统筹城乡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上进行了三次重大调整。第一次调整是上世纪80年代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权(地权)是其核心。2003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为第二次调整,核心是减负。第三次大调整即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它为实现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统筹城乡发展找到了解决方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而具体的举措。过去的调整用的政策是单向性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则是系统性、综合性的,充分体现了我党在执政道路上与时俱进的品质。

为什么说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已经具备?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随着农业完成工业化积累的转折点出现,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萎缩,农业应成为接受“补助”而不是受“挤压”的部门。换言之,一旦农业利润不再作为积累流向工业部门时,农业就获得了利用自身积累来寻求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机会与权利。这就是工业化中期阶段城乡关系的基本特征。

让我们来看下面的数据:

2004年的统计数据看,一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万亿元,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二是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产值结构大约为1486;三是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就业结构大约为11,四是城镇化率超过了40%,五是我国财政收入达到2.6万亿元。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钱纳里一般模式下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整体发展已到了加强薄弱环节、破解“三农”难题、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已经具备,建设新农村的条件已经成熟

第三,建设新农村的意义和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哪些意义和作用呢?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主要是考虑:一方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巡视员张红宇认为,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三农”问题中的问题很多,最核心的就是农民收入上不去,通过新农村建设这个“抓手”,可以解决新时期农业、农村的发展问题,特别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第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实现小康的有效途径。第三,新农村建设也是推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内需、外贸和投资。现在(2005年——引者注)是投资和外贸的带动力越来越大,而内需严重不足,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市场的不断萎缩。农村市场开发有两条路:其一是增加农民收入,其二是解决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第四,推进新农村建设,是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1012日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指出:“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增加投资、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总的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实现我国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总体思路、工作任务及遵循原则。

——目标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是总的目标和要求,总的方向。

——总体思路。

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

一是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三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四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五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长期任务及原则方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指出:“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注重实效,搞形式主义;量力而行,盲目攀比;民主商议,强迫命令;突出特色,强求一律;引导扶持,包办代替。”

这里的“五必须”指明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任务和应对遵循的原则,“五要五不”说明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长期工作实践中应当讲究和把握的方法⑺。

——阶段性任务及原则方法。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到二〇二〇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二〇〇八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遵循“五个必须”的重大原则

——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

——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

——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同时,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现在讲第二个问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深刻理解20字方针的内涵,创造性推进工作。

首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关于物质文明建设的内容,它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发展才是硬道理。生产发展是生活宽裕的基础和前提,生活宽裕是生产发展的具体体现。建设新农村,一是必须满足农民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二是必须满足农村社会再生产的需要,三是必须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这三个层次的需要是一个递进的关系,第一个需要是低层次的,第二个需要是介于第一个需要和第三个需要之间的中间层次,第三个需要是高层次的。而就目前农村物质生产方面的现实看,我国大多数农村处于第二个需要这一中间层次,在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其剩余只够再生产的需要。所以农民手里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现金“结余”,这就导致了农民看病难、孩子上学难、养老更难的现象。

近年来,在一系列农村改革的推动下,特别是通过税费改革,我国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使农村生产达到扩大再生产的层次,就必须在为农村“输血”的同时,增强其自身的“造血”功能。主要就是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培养新型农民

其次,“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来印证。中央这次提出新农村建设,第一次把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作为一个目标要求,体现了它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核心地位。只有乡风文明了,才会有村容整洁。村容整洁是全村村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它需要文明的乡风来保持和增色。因此,《建议》要求“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再次,“管理民主”,这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它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障。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推进,农民参政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渴望对村务公开、村民自治、知情权、决策权等的参与。“管理民主”,就是要培养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畅通诉求渠道,让群众“发言”。而培养农民科学的民主参与意识尤为重要。

在“管理民主”的推进中,打击村霸、寨霸,惩治地痞流氓,保护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伸张正义弘扬正气不可少。

第二,解决“人的因素”,农民问题是核心。

“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农民便没有农村,更没有农业。农民是农业的劳动者,是农村的建设者,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有文化(文化知识基础)、懂技术(农业科学技术基础)、会经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基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基本素质要求。

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20世纪初针对德国农民提出一个观点:“挣得更多并不比干得更少吸引人。”意思是说,在传统文化影响下,农民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只追求代价的最小化⑽。只有农民在有文化、懂技术的前提下会经营了,把他们引向市场,通过市场增加收入,让他们感受到收获“财富”的乐趣,才能更好地迈开培育新型农民的步伐。

建设新农村必须要对农民进行教育和培训。然而,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又不能仅停留在知识和技术层面上,要从农民作为人的需要上来进行关注。这不是简单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就能完成的,更不是简单的城镇化,而是要在尊重农民的基础上,尊重我国农村的具体现实,大力建设公共事业,在保障农民基本权益的前提下,营造一个逐渐打破二元结构的社会环境,一个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使农民有更多更平等的机会参与社会进步和分享改革成果。

在这里,如何提高农民的民主素质,是现阶段推进我国农村民主建设的关键,也是激发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业热情的关键。

一是要通过教育提高农民的民主素质。一要开展文化教育,提高他们对民主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二要开展民主参与的权利意识教育,使农民明白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树立民主参与、当家作主的权利意识,培养农民具有民主主体的首要人格素质;三要开展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教育,使农民强烈认识到自己利益、权利的主体性和不可侵犯性,树立较强的民主责任感;四要开展民主知识和民主技能教育,使农民了解民主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懂得民主活动的规则、程序和技能,从而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也只要这样,才能为逐渐减少或消除“不会听话”的盲动和莽汉农民,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二是要通过民主实践提高农民的民主素质。在现阶段,我国农村民主建设的实践,主要是通过落实“四个民主”来实现的。要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使民主知识和民主技能在民主实践活动中得以应用,成为农民的生活体验和习惯。在民主实践过程中,如果农民通过民主参与,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使自己获得了切实的利益,就有利于调动他们民主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加强民主监督,让农民有管理本村事务的权利。这也是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抑制乡村腐败的“阳光行动”。

惟有如此,新农民才会产生,新农村才会建成。

第三,加强和巩固好“前敌指挥所”。

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敌指挥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及战斗堡垒作用。

农村广大共产党员要做好“三要”:

一要增强党员意识。要坚定理想信念,相信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相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决策正确。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经济上的“清白人”、作风上的“正派人”、工作上的“带头人”、老百姓的“贴心人”。要永葆政治本色,经常想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不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群众;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有辱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经常想想“当初入党为什么,现在为党干什么,将来给党留什么”。

二要突出“双带”作用。广大农村党员要立足于“七新”:适应新形势,树立新观念,明确新思路,增强新本领,探索新方法,开辟新领域,取得新成果,努力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群众致富带头人,对群众有情有义的贴心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农村四个文明协调发展。要在“双带”中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者,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者,种养加工技术推广的示范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组织者,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的实践者,农村“四个建设”的协调者。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农村党员要在农户和种养技术、加工技术、市场营销之间架起致富金桥,充分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努力成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模范。

三要带头遵纪守法。要带头遵守政治纪律,遵守组织纪律,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决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坚持依法办事,依法理事,依法处事。要用法律维护国家利益,维护人民的权利和权益,坚决、智慧地同各种违法行为作斗争,做广大群众仰慕的“标杆”。

农村党支部要下好“四个功夫”:

一要在提高执政能力上下功夫。要努力提高发展能力、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要正确处理好党支部和村委会等村级组织之间的关系。党支部是核心,村委会是中心。要彻底改变软弱涣散的状况,把村里威望高、知识水平高和致富能力强、责任心强的人吸纳到基层组织中来,为农村党支部充盈新鲜血液,不断增强其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使村党支部真正成为能带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有人总结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是基础,项目带动是方向,支部建设是关键

二要在为民服务上下功夫。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用,利为民谋,情为民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人民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

三要在加强思想教育上下功夫。要在农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观念教育和科技文化教育。要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技能化、专业化工程。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在抓好思想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抓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努力造就一大批有一定专业技能、较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良好守法素养的新型农民。

四要在保护建设成果是下功夫。村支两委要树立“为官一任,保一方平安”的理念,勇于打击村霸寨霸和地痞流氓,维护公平和正义,确保新农村建设的果实不被违法者掠夺和破坏。

说去说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是离不开20字方针。如果把20字方针通俗化,就是“经济要发展,收入要增加,邻里要和睦,环境要优美,村务要公开”。说得再具体些,就是“五四”目标,即:生产发展要“四高”生活宽裕要“四好”乡风文明要“四无”村容整洁要“四化”管理民主要“四有”

我要讲的第三个问题是: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望

第一,做法:“三导”揽全局。

我县是一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经济欠发达、资源欠开发,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比重大、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比例大、低收入人口占贫困人口比例大。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29元。全县372个建制村中(2007年并为313个村),尚有220个贫困村,基本解决温饱的只有138个村,基本达到小康标准的仅为14个村。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538元。所谓“三导”,就是政府主导,分类指导,示范引导。

1、政府主导,把握正确方向。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省发[2006]1号、市发[2006]1号的要求,结合县情,我县制定了《中共水城县委水城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共七大项32条。

2、分类指导,进行合理规划。立足县情,县委县政府决定,按照“贫困村、基本解决温饱村、基本达到小康水平村”三种类型进行分类指导,并明确了各类村不同的工作重点⑿。

依据这个分类,全县新农村建设规划便于20063月开始着手制定。按照着眼当前、规划长远的要求,在“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总体框架内,制定县乡两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生产发展、村寨建设、人居环境等专项规划,明确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步骤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2006年底制定完毕省、市、县在全县范围内的试点村规划,共6个村,其中,省、市试点村2个,县的试点村4个。2007年,完成33个乡镇各1个试点村的各项规划(共33个)。

3、示范引导,就是以点带面,不盲目普遍“开花”。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从2006年起,省、市、县、乡各级将全面启动试点示范工作,纸厂乡前进村、蟠龙乡沙坡村已作为省、市试点村。在抓好省、市试点的同时,落实好县乡的试点工作。县决定阿戛乡马场村、发箐乡清塘村、玉舍乡海坪村、纸厂乡高炉村等4个村为县的试点村,各乡镇也分别选择一个村作为试点。

试点示范的要求是:科学规划、稳步推进;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整合力量、形成机制;群众自愿、示范引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试点示范的目标是:示范村经济发展增长率、生产技术水平、农民收入增长率明显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村容村貌整洁;民居适用,饮水安全,道路硬化,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农村劳动力培训率高,有一批农村适用技术专门人才;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更加完善,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健全。

第二,成效:着力“四突出”。

三年多来,省、市试点村的效果较好,县级试点村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突出一个“硬”,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一个“强”,狠抓农业产业支撑。

——突出一个“美”,狠抓整脏治乱。狠抓整脏治乱,促进乡风文明,重在美化环境。结合“整脏治乱”,在全县农村开展了治理“六乱”,试点村脏、乱、差得到有效遏制。

马场村、沙坡村、清塘村、高炉村、海坪村的连户道路也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突出一个“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重在形成合力。

一是加强村党支部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保障和组织活力。

二是尊重农民意愿,坚持 “一事一议”。坚持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的村民议事制度,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鼓励农民以自主投入和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新农村建设。如比德乡比德、大寨等村农民自愿投入资金实施道路硬化等。

三是积极调动商界人士参加新农村建设。如鸡场乡攀枝花煤矿捐资20万元支持鸡场乡坪地村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百花苑”绿业有限公司无公害农业科技园区内启动占地约300亩的花卉苗木基地、微型盆景基地、彩色苗木基地,科技培训中心等,总投资达1800万元。

四是注重招商引资,吸引外地客商参与新农村建设。目前经引进2名外地客商在纸厂乡前进村建设200个蔬菜大棚。

第三,展望:新农村建设前景辉煌。

水城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

中央新增投资项目,为新农村建设添加活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和谐矿区建设,提高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

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10个万工程”

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结语

新农村建设无止境。我县新农村建设的路子很宽阔,除了以上的经验和在“硬件”上突出“五通五改四建设”外,努力抓好政策激励机制的建立与落实,把新农村建设尽快纳入市场运作也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持之以恒。既要预备走艰苦的路,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敢于迎难而上,更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看到前途的光明,增强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

总之,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一定能够到达!中国,跨越城乡之间的天堑鸿沟——不是梦!

拉拉杂杂地给说了一气,总觉得“不得要领”;若果有的同志听出了“一些趣味”,那也就达到了我的预期——抛砖引玉了。如有兴趣想更深一些了解或钻研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的同志,请阅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责任编辑许新,新华出版社20062月第一版。耽搁了大家的时间,对不起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