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好一粒市场春药


(平媒用稿)

一零年第一天正在玩儿麻将,然后接到北青短信说写个《虚铜时代》。我当时正胡牌也不知道《虚铜时代》是个什么玩意儿就说行,然后回家发现是郭敬明的新小说就傻眼了。我觉得现在谁再评价郭敬明都是挺缺心眼儿的事,他就是要挣钱他也挣到钱了就行了。不是所有东西都得拿文学说事儿,回头讲来讲去倒显出自己一副一肚子酸水感慨世风日下没什么格局的德行。

 

不过答应了别人的事儿就得做,流稿是不道德的。然后在起点上读了一下,情节上没什么可说的,背景还是上海,延续了1.0中的几个主人公,步入职场之后关于友谊爱情那些事儿。当然所有1.0里叫人反胃的东西都还在,几乎叫人怀疑整个小说就是某些大牌的软文,确实可以拉广告赞助了。然后还是拿各种流行符号去注水,什么奥巴马、金融危机、虹桥工程;《死神的精度》、《贫民富翁》;LadyGaGa和麦当娜的紧身衣;电波拉皮。。。

 

所以也有人说这就是郭敬明的自卑,不过自卑这种事儿谁知道呢。读书就是读书,连下蛋的母鸡的自卑都关心,未免读者太累了。所以其实我觉得郭敬明的读者的心理要研究一下呀,真的很贱。说白了是不能接受当初骑自行车的主人公现在坐在卡迪拉克里喝香槟。然后还说什么作者庸俗了伤了你的心。读者的心真的没这么重要而且我看早被市场戳成筛子然后抡圆了往地下砸了,所以其实还是读者的钱包比较重要。你花了26.8,据说还有一个99元的限量版然后痛心疾首这不有毛病吗?其实事情很简单,你可以不读不花冤枉钱不就行了,非搞得不撞南墙不回头然后撞了还说这面墙好硬怎么当初以为是块海绵垫子。。。那这个能赖谁?

 

所以真的不用再评价郭敬明了。记得艾未未讲过一句话:“实际上我觉得纸媒都快消失了,要活下去还需要再有些想法,至少每一页纸都要具有可保留性,它是一个物,不是一个很有精神价值的东西。”所以郭敬明现在能把一本书做成一个物挺好的,确实不是一个很有精神价值的东西,也不需要是。比如看看这串数字,多壮观:14家全国一级印刷工厂;127台大型高速印刷机器;47台胶订机器流水作业;3060名印厂工人;9名文字编辑6名校对编辑6名美术编辑720小时轮班赶制;800吨纯质原;16家全国大型货运公司;126辆重型运输卡车;67条铁路、公路运输线路;4700件加急航空特快;30个省市、直辖市;292家代理商;370,000余家大小书店;2,000,000读者。。。再比如说,在当当网举行盛大的预售图书签售仪式,印制价值99元的6万套限量珍藏版图书,在网络上预购的读者可以获得加盖纪念章的图书,个别读者有机会与之电话连线呀。。。完全就是一个大的工业化流水线和市场营销样本,中国每年码洋的很大一块就是靠这撑着呢,这不挺好的吗?

 

当然这不是什么文学的繁荣,不过文学和市场的关系本身也很复杂,而且这个边界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模糊中。其实市场这个东西大家都挣到钱就行了。卖书也是卖,卖什么不是卖。本身就不是任何事情都需要特别严肃,游戏规则也不是那么一个游戏规则。就像你千万别跟好莱坞的导演讲“你拍的片儿真艺术。”他们会扇你。他们就是捞钱,谁弄艺术呢?为什么要哪壶不开提哪壶?

 

然后还是回到玩儿麻将的那天,其实我当时刚听到《虚铜时代》也不是脑子一片空白而是以为多少和王小波有点关系。虽然是世上已无王小波。不过他那个《青铜时代》我觉得不说是中国最牛逼的小说集子也算是其中之一吧。讲的不是现实的事儿但又是绝对现实主义的:说一切都在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知识分子怎么玩儿可惜最后都是自取灭亡,笑到最后的其实还是权利,除此之外的很多事情真的都没什么价值诸如此类。所以这么一来,感觉《虚铜时代》真是对《青铜时代》一个绝妙的回应,关于庸俗、权力和知识分子或者其他的什么。。。当然王小波讲的这套也未必如何,就像他自己说的一样“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件事能让我相信我是对的,也没有一件事能证明我是错的。。。”不过这句话对于目前为止的混乱局面而言也不妨看成是另一个绝妙的回应。

 

附笔:强烈要求我的责编下回不要叫我再写郭敬明啦。。。因为据说他会跟挤牙膏似的出个好几本!!!

附附笔:想起前男友讲过的他的一个梦,关于郭敬明的。是一性倒错版本的聊斋极其妖冶极其恐怖。。。是什么我就不说了。

 

想保证博客的稳定与信息安全吗?快来,一键备份博客大巴文章到新浪博客!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