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成 王 论 蚩 尤
——历代名人论蚩尤之二
周成王,姬姓,名诵,周武王之子,其父灭商纣而建立周王朝不久就死了,其时,他还在幼年,根本不能即帝位而理朝政。因此,就由其叔父周公旦为冢宰,代行摄政。嗣后,管蔡与纣子武庚作乱,姬诵命周公旦率兵讨伐,平息了叛乱。至此之后,周王朝才始得安宁,开始了营东都,作周官,兴礼乐,制典章,大规模分封诸侯王的一系列政治举措,开启了周王朝八百年统治的先河。
现在,保存下来历史上最具权威性的谈黄帝、炎帝、蚩尤三者之间的关系,谈蚩尤叛乱、炎帝引狼入室,谈涿鹿之战的缘起与结局的史料,就是周成王在周公归政之后,在祭祖时命大正(大司寇)正刑书的一篇谈话。
古代国家举行的祭祖典礼,五年一祭的称作“禘”,三年举行一次的谓之“袷”,一年四时之祭为“春祠”、“夏 ”、“秋尝”、“冬烝”。周成王祭祖是献新麦于周文王在天之灵,故其在《周书》中的篇名为《尝麦解》。其原文如下:
王若曰:“宗掩、大正: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黄帝〕命赤帝分正二卿,〔赤帝〕命蚩尤于宇〔宇于〕少昊,以临四〔西〕方,司□□〔少典〕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赤〕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太〕帝〔常〕,用名之曰‘绝辔之野’。
现存《尝麦解》所载的周成王之语,存在着主语之省,又有错字和缺字。但是,我们通过综合性的历史研究,其意思还是很明白的。翻译成现代语,大意是这样:历史上,在国家制度建立之初,有黄帝和炎帝二后执政施治,军事领袖黄帝让行政领袖炎帝派正副二卿分赴少昊(山东)、太昊(河南)两地司治,以便完成其宾天之父少典“以制度治天下”的遗愿。炎帝就命令蚩尤去山东治理九黎人居住的地方,而炎帝则离开青丘(后称轩辕之丘、轩辕城、涿鹿城,今称黄帝城遗址),亲自到河南陈留地方筑邑“空桑”屯兵而治。然而,蚩尤到了山东后,就准备发动叛乱,他最初是假借黄帝、炎帝的名义,向九黎人横征暴敛,为他日后的发动叛乱而疯狂聚集战争财物,并以此“造立刀、戟、大弩”①。尔后,便“作五虐之刑曰法”②,逼迫九黎人随他叛乱。九黎人开始都不听从他这种叛逆之令,蚩尤便“虐威庶戮”③无辜,九黎人在酷刑逼迫下,慢慢地就服从了。有人将这种情况报告给黄帝和炎帝后,炎帝便从河南率军北上山东,在今之曲阜以南的地方筑城屯兵以监视蚩尤的动静,此城名亦称作“空桑”,与河南之邑同名。后世史家述史释地为加区分,就称山东之“空桑”曰“穷桑”,如《左传·昭公二九年》、《帝王世纪》所载。
蚩尤“登九淖以伐空桑”④,大战炎帝,炎帝败北逃回涿鹿,蚩尤就在涿水河畔追杀,炎帝请求黄帝出兵,黄帝指挥军队困蚩尤于“凶黎之谷”,放炎帝驻阪泉以为侧翼,令“应龙处(涿鹿山之)南极,应龙蓄水”以冲“凶黎土丘(蚩尤城)”⑤,在蚩尤战败逃至黄帝所布八卦阵前,因拽断了马缰绳而落马,被杀。黄帝将此事纪于太常之旗,命称蚩尤落马被杀之地为“绝辔之野”。
周成王的这段话,说明白了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蚩尤是黄帝、炎帝下属的重臣;
第二,山东的九黎人是结盟臣服于古有熊国黄帝和炎帝的属民;
第三,蚩尤借外任之机发动叛乱是有计划、有步骤、蓄谋已久的;
第四,蚩尤发动叛乱是从现在的山东(少昊)伐炎帝开始,而率重兵打回涿鹿,兵临黄帝都城,黄帝不得已而战的。轩辕黄帝靠智慧杀掉蚩尤,才平息了蚩尤的叛乱。这同所有历史记载一致,同中国军事博物馆所存的兽皮画是一致的;
第五,它说明了涿鹿之战与阪泉之战的内在关系。
恶搞历史,认残暴的叛乱狂徒蚩尤为“文明始祖”的人们,对此历史记载做如何解释?我很想听听他们又是如何无理狡辩。
注 释:
① 马缟:《中华古今注》。
②③ 《尚书·吕刑》。
④《玉函山房辑佚书·归藏》。
⑤ 《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