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高、玄奘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无论是佛教的哪一个支系,在中国最初的传播,都是与译经相联系的。最先的一批译经者是西域来华的僧人。

    大约在汉桓帝(公元147—167年)前后,西域安息国(今伊朗)的王太子安世高游历到中国。父王死后,安世高回国继承了王位,但一年之后就把王位让给了叔叔,出家为僧并前往中国。与他同时的支娄迦谶(简称支谶)也从大月氏经丝绸之路来到洛阳。两名高僧来到中国之后不久就通晓了汉语,安世高所译的佛经是小乘佛经,而支娄迦谶所译的是对中国后世影响较大的大乘佛经。

    到曹魏时,佛教的僧人都未受比丘戒。原因是当时佛教传来不久,汉代又不准俗人出家。至魏时虽然已经有了僧人,但只是剃除须发,表示不同于俗人而已。昙柯迦罗来华之后,译出了《僧祗戒心》作为僧人受戒入朝夕诵习之用。另有其他在华的印度僧人开始为华人受戒。

    从此,中国开始有受戒比丘,流传在印度的各部律典,相继传入中国。

    南朝宋、齐、梁、陈各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梁武帝笃信佛教,自称“三宝奴”,四次舍身入寺,皆由国家出钱赎回。北朝虽然在北魏世祖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时发生过禁佛事件,但总的说来,历代帝王都扶植佛教。北魏文成帝在大同开凿了云冈石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为纪念母后开始营造龙门石窟。根据有关资料,北魏末年,有寺院约3万余座,僧尼约200余万人。

    唐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同时也是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出现了,他就是玄奘。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中心人物唐僧,就是以他为原型塑造的。

    玄奘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13岁时在洛阳出家为僧。627年,玄奘毅然由长安出发,前往天竺求取佛经。他沿着西域过帕米尔高原,克服重重险阻,终于到达天竺。

    在天竺十多年间,玄奘跟随和请教过许多著名的高僧,他在曲女城无遮辩论法会上讲法,18天无人敢于出来辩难,威震全天竺,被当时大乘行者誉为“大乘天”,被小乘教徒誉为“解脱天”。

    643年,玄奘带着657部佛经启程回国。在唐太宗支持下,玄奘在今西安北部约150公里的铜川市玉华宫设立国立翻译院,参与译经的学员来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国。他们花了十几年时间,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玄奘出去取经,金乔觉则渡海而来。唐代开元年间,新罗国(今朝鲜)僧人金乔觉渡海来到中国,在九华山苦修数十载,他圆寂后,肉身置石函中3年不腐,骨节有声,佛教徒认定他是地藏菩萨再世,建肉身塔供奉。从此,九华山辟为地藏应化道场,香火日盛,明清时“香火之盛甲天下”,有“莲花佛国”之称。

    但是,唐朝也给佛教带来厄运。845年,时逢唐内部发生动乱,又有一些佛寺被查出藏有大量兵器。唐武宗大怒,下令大规模毁佛,共毁寺院4600余所,勒令还俗僧尼达260500人,史称“会昌毁佛”或“会昌法难”。

    五代十国时,后周世宗柴荣于955年下令废天下佛寺,以佛寺铜材铸行“周元通宝”,钱质与铸量均居五代之冠。他的毁佛行为,与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的三次法难,合在一起称为“三武一宗”。

    北宋朝廷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中国和印度的僧人间传法交往络绎不绝。天禧五年(1021年),北宋佛教发展到顶峰,全国僧尼近46万人,寺院近4万座,成为佛教最发达的时期之一。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五台山的寺庙建筑出现了第一个高峰,建有寺庙200余座,经历了千百年风雨兴衰,五台山内外现有完整寺庙50处。除了上述提到的九华山、五台山之外,还有浙江省东北部的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四川峨眉县峨眉山,它们被称为四大佛教名山。

    元朝时,蒙古族崇尚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地位获得提升,但对汉地佛教也采取保护政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僧侣,即位后自封“大庆法王”,亲自讲佛法,度僧道,利用佛教帮助他巩固初建立的明朝政权。

    清朝皇室崇奉藏传佛教,汉语系佛教仍在民间流行。不过《大清律例》规定,不许私建或增置寺院,不许私度僧尼。到清朝末年,中国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佛学研究学者,如杨文会、欧阳竟无等,把佛学思想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摘自《佛法改变活法》,薛龙树著,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