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花赋中听那滕牌阵的历史回响


9月29日,沙河十里铺。为了探访藤牌阵,这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紧邻着107国道,101公交车从村边一趟趟驶过。在公路边,有一大方矗立起来的蓝色路牌,上边写着:“唐丞相宋璟故里,乾隆御笔梅花赋。”
位处平原之地,这个冀南村庄,乍看上去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当我们走进十里铺村的村委会大院,迎面而来的一座建于清代的梅花亭,便把这座村庄的端正、古朴以及厚重以这样一种形式表达给了我们。

藤牌会会长

十里铺村的村支书陈海亮把我们介绍给一个精神矍铄的老先生,并且介绍说,这就是十里铺现任的藤牌会会长陈士景。说起藤牌阵,陈士景滔滔不绝。陈士景告诉我们,他父亲就是藤牌阵的第十一代传承人,他从小就习练藤牌阵,只不过后来在外参军、工作玩的就少了,但现在又回到村子里组织起大家,发扬光大藤牌阵。
藤牌阵,十里铺的村民又叫“打藤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凡是十里铺土生土长的村民,都知道这样一个传说:明末,李自成率起义军攻打北京溃败南退,途中一义军将士秘密逃遁十里铺村,隐姓埋名至去世。此人为人忠厚老实,不善言词,偶遇邻人欺侮,只以微笑还之,村人送绰号“老拙”。村民知道“老拙”的武艺独特,便纷纷请求老拙教几手防身。耐不过,老拙便将“藤牌阵”传授村民来护村、防身,并留下阵法“只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谁传外谁死”的训诫。三百多年间,村民遵循训诫,代代相传至今,现在还健在的国家认定的传承人是胡道正,已经是第十二代传承人。
根据一些史书记载,早在商代,在北方部族之征战中,便有人发明了攻防护身的藤牌,在后世的历代战争中,被各个不同的军事指挥人员发展成进可攻敌、退可防身的藤牌阵。
即使到现在,十里铺村的藤牌阵仍然坚守着“只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的祖训。陈士景告诉我们,这一方面是保持了藤牌阵传承的连贯性和持久性,另一方面其实也是限制了藤牌阵的发展和发扬。陈士景曾经想着把藤牌阵的阵法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再找人把基本的招式画上画,这一想法却被村里的老人坚决反对,认为这样做,很容易让藤牌阵外流。

祖训以及一些人

“谁传外谁死的祖训有应验过的吗?”我问。
陈士景说:“应验过,曾经有个外村的从小在我们村落户,也算是我们村的人了吧,就练了藤牌阵。后来这个人又搬回自己的原村儿居住,就把藤牌阵在村里教给了几个人。结果这个人还真是死了。”我们不知道这是巧合,还是什么,但是有了这样的故事,“谁传外谁死”的祖训就显得更加神秘了。陈士景还给我们说了一件事情,说是在一次文艺汇演的时候,他们村儿的人竟然看到有外人在表演藤牌阵,村里在场的人十分愤怒,细问之下,原来是本村一个在武校的人传出去的。当时大家就要胖揍一顿这个人,结果这个人落荒而逃。回到村里之后,大家余怒未消,要不是有人拦着,差点连这个人的房子都给砸了。
我们问村里现在练习藤牌阵的有多少人。陈士景一脸忧思。他扳着指头,给我们算:“现在大家都忙着各自的事情,真正玩藤牌阵的人不多了,主要集中在小孩子,12岁以上的有一部分,10岁的有一部分。要说能比划几下的,全村也有200人。”孩子们主要在放假的时候学习,因为时间有限,也只能掌握个基本招式,真正掌握了藤牌阵,并且能入阵、跑阵的人还是一些老人。在我们的一再要求下,陈士景给我们详细说了说这些人的情况,根据他的叙述,我们把目前掌握藤牌阵的那些老人名字记载如下:
第一拨元老级的人物:胡道正,84岁,也是藤牌阵第12代传承人;王寿海,87岁;齐怀生,85岁;陈家修,85岁,目前身体不是很好。这四个人都属于解放前就开始练习藤牌阵的元老级人物,但是现在上岁数了,已经不怎么上场,只是偶尔会来指导一下年轻人们。
第二拨就相对年轻一些,但也都60多岁了:陈士景,65岁,现任藤牌会会长;陈家重,62岁;唐德礼,64岁;陈士星,62岁。
第三拨都是50岁左右:唐义重,53岁;陈庆华,50多岁;陈隋民,48岁;陈贵森,49岁;张凤亮,53岁左右;胡书平,47岁左右;陈林军,50岁左右;陈建民,50岁左右;陈海亮,49岁。
就是这些人是藤牌阵的“主力部队”,年轻些的很多只是掌握着藤牌阵的基本招式。

曾经的不同

藤牌阵使用的武器除藤牌外,还有短刀、三齿刀、长矛、木棍等,开战时常设为二人对打或多人对打或一人防守多人攻打。持藤牌、短刀者为守方,藤牌用于防御,短刀锋利可削铁甲,可谓攻防皆备。作战时藤牌兵左手持藤牌,右手持短刀,跳跃滚动,迅猛向前,滚至敌人面前时,抡起右手所持短刀砍杀敌人。当遇大队敌兵袭来时,则使用密集队形擎起藤牌作为掩蔽,起到限制敌人弓马的作用。如果发现敌人散开,立即变为小队,每个兵卒活动的范围为八尺,进退灵活,尤适宜在旷野或山地作战。实战时藤牌阵法变化无穷,常见的有一字长蛇阵、八卦连环阵、梅花五方阵、四门迷魂阵、八门穿心阵等,阵容可随实战需要扩大到成千上万人。藤牌阵在对打竞技或集会表演时,有鼓乐伴奏。其器具有战鼓、大锣、大铙、镲等辅助,鼓法有进军鼓、退却鼓、变阵鼓、得胜鼓等十多种。
说起藤牌阵,陈士景介绍说,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藤牌阵,为了练习方便,也为了表演方便,在很多招式上已经做了改变,少了以前藤牌阵招式都是对着“敌人”的腿、心、腹、颈、头招呼,上阵就是杀敌,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气势。比如说以前用武器横扫敌人膝盖的招式,现在都改成了扫地面;以前对着“敌人”脖子的招式,现在都改成了头顶斜向上的方向。“这是为了安全,就是这样,我们练习的时候,像创可贴都还是常备药。”陈士景说。
聊到兴起,陈士景招呼了两个人给我们耍起了藤牌阵。家伙什就放在大队部,拿了藤牌、武器,几个人就在梅花亭前边对打起来。武器的碰撞,藤牌的格挡,虽然没穿上表演时的服装,但62岁的陈家重发自丹田的一声“呔”,依然让我们感觉到一种来自战场上的金戈铁马的杀气。当陈士景使出“回马刀”的时候,就是在旁边观看的我们,也忍不住退后了几步,生怕那把青龙偃月刀闪到自己身上。

大路和清风楼在一条中轴线上

十里铺是个美丽安静的村庄。
在梅花亭旁边,我们看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乾隆御笔梅花赋”。在一个老房子里,六块石碑嵌在内墙壁上,其中一块还有乾隆的玉玺印记。这以前是乾隆下江南路过时候的行宫所在,共分三个区,其中南区是大唐名相宋璟的祠堂,东区是小花园一样的风景区,西北区是行宫区。岁月留痕,几百年过去,依稀还可以看到当年繁华所在的历史背影。
在我们采访的时候,几个村民就在梅花亭下悠闲地打着牌。当年的乾隆该也是在此亭之下吟出了荡气回肠的梅花之赋吧?
梅花亭旁边就是村中一条笔直的大路,用水泥铺了,路两旁是葱郁的榕桦树。村支书陈海亮告诉我们,这在以前就是御路,乾隆下江南就是从这条路上经过,此路和邢台的清风楼是在一条中轴线上。
时近中午,有放学的孩子在这条路上追逐打闹。在这样一个安静的村庄,他们会听到历史的回响吗?在那藤牌阵的阵阵喊杀声中,他们也是明天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