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蒜皮”经济学


《你身边的经济学》、《魔鬼经济学》、《鸡尾酒经济学》、《卧底经济学》、《牛奶可乐经济学》、《在小吃店遇见凯恩斯》、《在超市遇见亚当·斯密》、《为什么不向美丽征税》、《谁赚走了你的薪水》、《买房子还是买股票》、《性越多越安全:颠覆传统的反常经济学》……看出什么名堂了吗?

 

没错,“经济学帝国主义”又再次流行起来了,好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书万书竞出版。然而,不同于加里·贝克、詹姆斯·布坎南和奥利弗·威廉姆森那段时期,本轮“经济学帝国主义”无论从角度切入,还是从分析工具,抑或从行文用语,都更显平民化、生活化和娱乐化——他们会探讨花农为什么要踩花?会关注为什么“肉价政策”反倒让人们吃不到肉?会琢磨为什么同一架航班机票价格相差好几倍?会疑惑为什么星巴克都设在街道一角?会讨论交通拥堵背后有什么经济原因?会调查超市里的标价和折扣究竟隐藏了什么陷阱?还会争辩防治艾滋病,单一性伴侣是否是最有效的方式……如果说,当年贝克尔等人闯入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非经济领域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是源于他对经济学方法路径的充分自信,是开启了一个“泛经济学研究”的新时代,那么,他们万万想不到在今天经济学可以如此鸡毛蒜皮、如此八面玲珑、如此别开生面、甚至如此庸俗八卦。原因无他,人家贝克尔是在做学问,而我们是在搞普及。

 

下这一个判断不会有误,一方面它确实如此(似乎有点同义反复),另一方面其服务的人群要求它这么做。不管是曾经轰动一时的《魔鬼经济学》,还是今天卷土重来的《牛奶可乐经济学》(国计民生版),纵使内容素材不尽相同,但毕竟殊途同归,要的就是以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方式来教导人们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看问题,用经济学的原理指导实践。当然,如果有人宣称读他的经济学,不仅能丰富知识、拓展视野,而且还能花钱理性、消费精明,这是否更令人怦然心动呢?

 

客观地讲,除了有经济学入门需求的普通读者,吉本佳生的作品更适合家庭主妇。早在他的成名作《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一书中,他就曾旗帜鲜明地提出“不做购物狂,要做购物精”,要用经济学知识揭穿商家的价格陷阱,做到明明白白消费、精打细算过日。吉本佳生知道他的读者群是谁,也懂得适时地为自己贴标签,他热衷被称为“平民经济学家”,而且是“为你着想,替你省钱”的那种——与加里·贝克尔不同,与史蒂芬·莱维特不同,与蒂姆·哈福德也不同,来自日本主修金融的吉本佳生擅长“价格与生活”的经济学,按照他的说法,他要让读者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常识,也要让他们为100日元斤斤计较——三年前,正是这区区的100日元(折合人民币约为7元)引起了吉本佳生的兴趣,让他奇怪的是,完全同样的商品,为什么百元店却能比超市卖得更便宜呢?于是后来便有了畅销一时的《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

 

《超级购物经济学》则是吉本佳生继《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之后的又一“生活经济学”倾情之作。吉本佳生显然对其创立流派风格信心十足、意犹未尽,就像上次为读者揭开星巴克、麦当劳、大超市、“意大利品牌制造”等等背后的价格秘密,在《超级购物经济学》中类似的“追踪”、“调查”将更为广泛、更为深入和更为彻底。例如,车险价格都跌了,车价一跌再跌正常吗?我们应该买小型车还是买微型车?这么多健身班,选哪一个性价比最高?大型超市的自有产品往往便宜很多,值不值得买?买名牌正品还是买A货?去数码城要买最热最火产品还是已经过气的经典款?吃午餐要选街边小馆子还是豪华餐厅自助餐……和上一本书有同样的目标宗旨,《超级购物经济学》会最大程度上告诉人们“哪个可以买”、“哪个真不能买”,让人们有消费与选择的智慧,从此不必费尽思量、犹豫彷徨。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从《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到《超级购物经济学》,吉本佳生的作品比其他人的要更近民生、更显实惠,但它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经济学基本思维的贯穿。例如,假定个人以最大化的理性行为从事活动,承认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和其他使事情的干预性的变量;严格地坚持均衡概念,从供求关系、成本收益的角度进行分析;突出强调效率概念,作为所有可能性方案中衡量最优化的标准。事实上,吉本佳生的鸡毛蒜皮生活经济学虽然看起来“不务正业”、“不学无术”,但它却始终遵循着一种可以证伪理论、检验理论和基于事实修改理论的科学方法,这是它不至于言过其实的地方,也是它之所以客观正确的地方。在此,与其说《超级购物经济学》等一类的书籍让我们了解了跟钱袋息息相关的理论,倒不如说让我们领略了方法影响活法、思路决定出路的知识的力量!

 

【日】吉本佳生:《超级购物经济学》,中信出版社200911月第1版,定价:29.00元。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