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金调整了,然后搞出个CPI超强数据。怪不得昨天发改委猛喊高通胀,这已经将责任推广到央行身上了,还记得一周多以前吴晓铃的47万亿货币超发论,现在中央各部委似乎声音比较一致:货币超发。
什么是货币超发呢,我搞不懂。我想所谓超发是个相对的概念,比如,社会对某种商品和服务需求大的时候,货币量加大不会形成超发;而在同样的货币量状态下,社会需求减少了,这个时候的货币就超出满足萎缩的社会需求的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货币,这个时候货币不就超发了吗?
这里有个好玩的关系,人民币升值、通胀之间的关系。美国逼人民币升值,人民币顶住不升,美国就用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应对,中国的资本和资源集中在国有企业手上,美国就完全限制中国国有企业在美国本土的任何投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当美国不能影响人民币汇率的时候,就用国会、汇率操纵国等方式进一步逼迫人民币升值,挑拨全球国家群殴中国政府,而当这个升值压迫终于在中国政府松口以后,美联储在辅助以市场手段,二次宽松货币政策,进一步强化人民币的升值趋势,从而美国的贸易赤字改善立刻起到立杆竖影的效果。而美国的宏观经济数据的改善就必须有经济体进行对冲,因此,人民币经济就货币超发了,通胀来了。现在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相对的世界,明明是美元超发,现在给中美两国政府合作来合作去,变成了是人民币超发。我不得不佩服中国的各大部委和央行真是太有才了。
另一层好玩的关系是,本来人民币已经大幅度升值了,理应击退通胀预期,但是我们看到的状态是升值伴随国内通胀一起上升,这又是一个反经济学现象,只有中国才会有的怪像,不知道如何解。权威解释是人民币升值伴随进一步升值预期,人民币要总量对冲,货币自然就多了,因此,通胀就来了,而没有政府部分这样解释:人民币升值,中国购买汽油、汽车等进口产品的人民币标价应该同步下降,我们大量的农产品进口人民币标价应该下跌,但是,市场看到的是这样吗?我想发改委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国内通胀与汇率升值产生同向变化而不是理论上的逆相关?我们的改革肯定在某些环节出错了,只有这个错误才能解释逆向变同向相关的关系,但是问题是如何解释这个错误在哪和如何发挥作用的?
既然已经通胀和升值成为政府各部门的共识,那么政府的任务就是带领国内市场反通胀,反通胀是加息吗?还是打压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呢?还是更关键的,处理那些改革中出错的环节呢?不得而知。利率、股价、楼价是显形的指标,打起来很热闹也不会对权贵资本形成伤筋动骨的挫折,而且社会舆论一眼可以看到反通胀效果;而处理我们经济体甚至是政治体内的反经济因素和削弱权贵资本则困难的多,民间说法叫做吃力不讨好,效果不容易看到不说,没准还丢了乌纱帽,在中国所处的目前的权贵资本主义时代,丢掉乌纱帽不仅仅是政治利益损失同时意味着更大的经济损失,谁会干,我们公务员不是神也是人,而且绝大多数是来自接受农业社会思维和意识教育的人。所以,更高的概率还是做作表面文章比较舒服。但是事情的另一面是,老百姓每天生活支出对全社会却存在个体的自我验证的真实性,老百姓每天的收入同样也存在这个个体的自我验证真实性,尽管有统计部门在宣传我们的社会人均支出和收入变化和及时解释为什么个体验证的真实性与宏观数据之间总是不一致,但是这个指标老百姓永远比政府要清楚要真实,根本用不着公务员来做这样的“公仆”。这样看来,官老爷们就只好两面为难了。事实上,我们觉得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同时伴随着通货膨胀,落到百姓头上的真实感受除了物价以外,就业困局也会出现,而伴随物价上涨、就业困难的是社会资本闲置并被迫进入资本市场并创造各种各样的民间投机市场,绿豆、土豆、苹果、电容器、大蒜、中草药等等,还会有很多乱七八糟的新的炒作领域政府疏于监管的行业市场都有可能成为投机的对象。而这些问题显然不是央行的货币政策可以解决的,而是发改委和税局该干而还没有干好的活。
我对市场今明走势作出逆向判断:人民币连续三天大幅度升值,保持今日加息可能性预判,加息会刺激明天股市上升,明天下午后再对市场走势趋势作出阶段调整性判断;但为防止美国高频交易再度出现,保持应对市场巨幅震荡的仓位格局。中国的通胀预期宣传基本上进入最高峰,现在全球市场行情是混乱的状态,是打群架行情。
最可怕的对手是自己,自己才是自己的敌人,也只有自己才能击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