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未去通胀又来,国内车市雪上加霜


通缩未去通胀又来,国内车市雪上加霜

\ 周丽君

【独家发布新浪,谢绝任何转转】

春江水暖鸭先知。

兼具国内历练和国际经验的前大众中国总裁范安德,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国内车市竞争愈发激烈,企业可支配收入降低。另一方面,厂家通过新车型引入,提高市场售价。

老范的话,或许正透露出一个危险的信号。国内车市很有可能迎来通缩与通胀并存的局面。即汽车销量停止增长时,汽车价格不断提高。

导致车市竞争加剧的因素,有来自企业层面的供给能力提升,如涡轮增压等新技术运用,电动车等新车型普及。也有来自于消费者层面的消费能力下降。如今年以来,车市销量虽然也在增长,但增长势头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由年初超过40%的同比增幅,缩小至10月的不到20%

库存增加,降价促销,通缩阴影一直笼罩于今年的国内车市。

导致车型售价提升,除了新技术运用等因素外,也来自于原材料或零部件价格的提升。如今年进口天然橡胶(包括胶乳)的售价差不多提升了一倍,使得轮胎等随之涨价。今年,国内轮胎已有三次调价。10月,国际轮胎巨头普利司通、固特异等再次宣布提价。除橡胶外,包括钢铁、钢板等在内的重要原材料和零部件都在涨价中。

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涨价,埋下车市通胀隐患。

目前降价促销等通缩阴影依旧在,但又面临因原材料零部件价格提升,导致车价提高的通胀危机。通缩或通胀,虽然表现为不同的货币现象,但本质上都是对财富的重新分配。通缩未去,通胀又来,将使更多的财富流出车市。

买的人越来越少,卖的车越来越贵,这样的市场难免会萧条,老范这样的鸭子,难免会被煮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