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处长Facebook的金元交易(图)


 




互联网是一盘大餐,而你不过是辅料。无论你在网路上投注了多少心血,最终不过是比特海洋的一滴水,微不足道。

 

但是,你还是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跟世界聊天,用email呼朋唤友。你换过不少账号,从微软的hotmail到雅虎的电邮再到GoogleGmail。每一个上面都有一堆名单,等着你聊。那是你不同岁月的关系圈,仅此而已。没有伟大的email,只有伟大的沟通,用户量决定了它的先进程度。如果它被时代淘汰了,out了,自然会有新生力量取代。于是,大家喜新厌旧,蜂拥而上。那时的你,也不会对着陈腐的棺材、零落的墓碑落泪,而是奋力抓住时尚的救命稻草。那就是互联网的规则。很刺激,很性感,也很无情。

 

Facebook改变了人际生态圈,它让虚拟世界里面增添了真实的味道,照片、信息、简报、档案,甚至通讯录,一切一切,包容其中。你完全打开了自己,事实上,你的个人信息不是你的,是Facebook的。

 

10月份,Facebook开放了新政策,允许用户公开个人信息,除了email地址。例外的理由是email的地址信息不属于你,而属于你的朋友。当然,这有点滑稽。Facebook此举被视为与Google的对抗,而不是真正对用户关心。

 

GmailFacebook是敞开大门的,用户可以通过Gmail把联系人信息输入Facebook。但是他们却无法把Facebook的信息回传给Gmail。这种单向度的信息流向,无疑是一种狭隘的偏见,背后是利益在作祟。Google心明眼亮:Facebook在耍小聪明。

 

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Google曾经宣布封存自己的信息,不允许Facebook复制。但是接下来,Facebook打破了Google的封锁,其用户得以继续从Google上源源不断地导入信息。

 

GoogleFacebook的黑客行为感到很失望,它在Gmail上弹出警告窗口,告诫Gmail用户如果他们把信息导入Facebook,将无法回转。

 

瞧这两强相搏,你会想到QQ360吗?类似这种利益战争,在互联网圈内屡见不鲜,但是底线应该是用户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否则,两家都要吃不了兜着走。代价是惨痛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GoogleFacebook视为心腹大患,正在全力做社交网络Google Me,与Facebook相抗衡。Facebook则虚心学习Google的广告战略,不断挖掘5亿用户的消费潜能,一点一滴地研究他们的消费行为,从而靠给广告客户提供真实数据赚钱。光是这情报费,也有几十亿刀入账。所以,对于那些渴望了解用户倾向的广告主来说,Facebook更像是《潜伏》中的谢若林,靠倒买倒卖赚取银两。微软、雅虎,也纷纷效仿,鉴于跟这两家的关系不错,Facebook允许他们导入Facebook的信息,只是对Google开禁令。

 

互联网初期,一切皆共享,一切皆免费,一切都是乌托邦。然而,当人们意识到可以通过信息赚钱的时候,没有人会劳心劳力扮演义工、雷锋和慈善家了。几十亿美元,就像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欲望不断被掀翻,被扒开,被击倒。人性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