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年散文诗发展概观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的20年,是中国大陆散文诗空前发展繁荣的时期。这期间发生的若干重大转折在中国散文诗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第一家散文诗期刊、第一家散文诗报纸的创办及散文诗丛书的大量出版;散文诗人队伍从原来“寥若晨星”的境况演进到现在“满天星斗”的壮观——更重要的是诗人的创新意识已使散文诗的表现形式发生了与传统模式迥异的变革;第一部散文诗理论著作出版带动的散文诗研究的步步深入及多种散文诗选本的出版;分别成立于1985、1989年的中国散文诗学会、中外散文诗研究会其活跃期亦在这20年的前半期.
一、散文诗文体的变革与作家群体急遽扩展
郭风、柯蓝是建国以来至新时期之初散文诗兴起与发展的领军人物。
郭风,1918年生,福建莆田人。他的代表作《叶笛》《报春花》《晚风》《太阳》等收入散文诗集《鲜花的早晨》。柯蓝,原名唐一正,湖南长沙人。他的代表作《我》《萤火虫》《凋谢》《雪》等收入散文诗集《果园集》。上述二种诗集均编入由郭风、柯蓝主编的《黎明散文诗丛书合集》,花城出版社1984年3月第1版。近20年来,他们虽仍不断有新作问世,但他们一贯坚持的明朗、健康、富有理想和激情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已通过上述两部诗集达到了那个时期所能达到的高度。(从艺术风格而言,二者有着明显区别。郭风注重作品的抒情性和语言的音乐节奏,柯蓝则长于从细节中发掘生活的哲理。)无论他们自己或是他人都无法在原有的写作路子上向前超越;同时他们的创作成果也为后来者的变革开辟了道路。
高潮或高峰酝酿必然的变革。近20年的散文诗创作实践实现了这个变革。首先是艺术观念的变革:由强调诗的认知、教化作用转移到重视诗的审美功能。随之而来的是内容和形式的变革:由一事一议或一景一抒那种单向的,直线的,表层的小感触格局,提升到营造诗的意象、注重诗的语言艺术、追求审美多向度的新层次。
所谓“探索散文诗”,其势头大致源起于1987年《散文诗》杂志举办的“全国首届会龙散文诗大奖赛”(详见以下“获奖者群体”一段)前后,而在其后约五年左右达到高潮。年轻人走在变革的前面。如川梅的《远山风情》,子阳的《女人与季节的变奏》,马和平的《给你》,冉仲景的《祖国,梦幻年代》,灵焚的《情人》以及李松樟、韩嘉川、谢明洲、周蓬桦、皇泯、张稼文、萧敏、敏男、西篱、顾玉龙、石玉坤、江雷等人带先锋性的作品或散文诗集陆续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表或出版。在随后的15年间,又相继有一大批新人新作涌现(以下将择要提及),原来被视为“先锋”、“探索”性的作品逐渐融入散文诗创作的主流,几乎已成为当今散文诗创作的常态。
而老一辈的散文诗作家,如耿林莽、彭燕郊、李耕、许淇、敏歧、刘湛秋、王尔碑、孔林、王宗仁、唐大同、徐成淼、纪鹏、海梦、邹岳汉、陈文和、那家伦等人,则从承继散文诗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传统一端发起变革,逐渐实现对自身早期作品较为平实的超越,沿着各自的路径去探求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散文诗发展的潮流。对照他们各个时期出版的个人散文诗集,我们不难看出其艰辛的然而也是富有成果的探索历程。
新老作家之间不是简单的前后交替,而是老中青几代人互相激荡、彼此推进,从而汇合一股强劲的散文诗现代风,这可能是这一时期中国大陆散文诗坛特别引人注目的现象。
有影响的诗人介入散文诗写作,极大地增强了这一时期散文诗作品“诗的质地”。昌耀主张“何必为‘散文诗’辩论,何必拘谨于‘散文化’的诗”(昌耀:《纪伯伦的鸟》,1988)他的《91年残稿》、《深巷•轩车宝马•伤逝》、《告喻》等散文诗作品语言迂徐幽邃而典丽。于沙、管用和近20年来从事诗歌创作的同时发表大量富有激情且注重语言音乐节奏的散文诗作品。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于沙卷》及崇文书局2003年出版的《管用和诗选集》,其中散文诗作品都占据很大份量。于沙的《跋涉之歌》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王家新的诗》中为数不多的散文诗章,堪称上乘之作。中青年诗人中,张绍民的《水稻系统》组章、耿翔的《乡村情感》系列等是这一时期散文诗创作的重要收获。诗人屠岸、叶延滨、舒婷、韩作荣、雷抒雁、西川、陈所巨、谢建平、洪烛、沈苇、北塔、姚学礼、黑陶、周涛、颜家文、谭仲池、张毅、李纲、汗漫、晨义、巴音博罗、扎西才让、彭国梁、刘松林、马永波、梁震、欲凝、韩新东、阳飏、远人、陈东东、空间、熊盛荣、高家村、秦安江、盖湘涛、庞培、李明月等都发表有影响的散文诗作品或出版散文诗集。
当代散文家切入散文诗写作的人数相对较少然作品颇有份量。散文家把精微畅达的文学语言带进了散文诗。王宗仁是位在散文、报告文学、散文诗多个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作家,著有《枯萎的歌》、《七月的拉萨河》、《遥远的拉萨》等散文诗作品集。他擅用多副笔墨,写散文行云流水,写散文诗则凝练洒脱,把握住散文诗文体特征,这可能与他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从事中国散文诗学会组织工作有关。刘再复,知名学者,散文家。他曾于上世纪80年代初出版散文诗集《深海的追寻》,影响广泛。他的散文诗代表作《又读沧海》、《寻找的悲歌》等收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的《读沧海——刘再复散文》。赵丽宏的散文往往抒情胜于叙事,体现“人生的片断经验”,收入《赵丽宏散文自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5)中的《落英缤纷》、《物语微思》等确是地道而优秀的散文诗章。李汉荣则发挥散文家“材料扎实”、语言清新缜密的长处,他的《桥》、《倾听的夜晚》等散文诗系列组章于诗意的抒写中显出细节的明晰、充实。王剑冰以散文知名,但他早在1992年曾出版散文诗集《在你的风景里》,其中《远方那夜》、《偶翻到一则日记》等堪称精萃之作。
获奖散文诗人。这是一个庞大的且能呈现这一时期新人迭出进程的群体。大规模的散文诗大奖赛最早可追溯到《散文诗》杂志于1987年举办、参赛者达2400余人的“全国首届会龙散文诗大奖赛”。当时散文诗界的活跃人士几乎绝大部分卷入其中,形成全国散文诗创作群体的大展示。评委为郭风、谢冕、耿林莽、许淇、李耕、孔林、叶梦、严阵等一流的散文诗人和诗评家。主要获奖作品出版专辑寄发给每位参赛者。公开、公正、透明的操作程序确立了该刊举办全国性赛事的权威性。首届除获荣誉奖的陈犀、李松涛、曾凡华、徐成淼及获特奖的吴忆林(以反映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事件的《致大兴安岭》获奖)、金毅、杨雄、文之以外,当时及尔后较长一段时间担当散文诗创作中坚的松樟、韩嘉川、川梅、田景丰、洪放、谢明洲、聂沛、黄神彪、京隆、胡昕、潘永翔、张稼文、冷克明、谈耘、哈尔宜、蒋伟文、何永康、郝子奇、雪迪、王慧琪、卢兆盛、高方林、李锦江、夏娃、鲁萍、陈韶华、萧红涛、陈玉栋、刘松林、蔡芳本、吴守江、鲁丹、马及时、卜寸丹、庄银娥、马和平、尹树义、丁一、龚鹏飞、李开义、刘德亮、廖泽川、王旅、孙文涛、奔雷、桂向明、耿翔、姚学礼、吴逢旭、徐雁、徐俊达、叶文军、吴新宇、何百源、徐澄泉等均在获奖者之列。
从1987年至2003年《散文诗》杂志共举办6届大奖赛,获奖者达562人次。安徽崔国发以气势豪迈的《寓言中的马匹》(组章)获1996年度银奖(金奖缺)后又于1997、2001、2003年连续三届获一、二、三等奖。青海陈劲松自1997年以语言简洁莹透的《穿越生命》获奖崭露头角后连续三届获奖。安徽方文竹以“建筑语言这座迷宫”为追求目标的《东方智慧》系列组章获1996年度银奖(金奖缺)后不断扩展于2000年出版散文诗集《美人香草》。分别于1997、2001、2003届获金奖的还有黑龙江邢鹏飞写矿工生活的《五百米深处》、辽宁伊云蕴含哲思的《追赶的智慧》和广东陈计会以意象奇兀、语言跳脱见长的《中国神话》。获重要奖项,作品引起反响的还有聂沛、牟红、大卫、贞子、宋子刚、胡弦、白红雪、冯雄、符纯银、杨峻若、倪峻宇、王静远、栾承舟、天涯、宛桦、陆晓旭、梦天岚、高艳宁、钱续坤、风子、曾凛、海叶、李智红、杨东、慧玮、谢成仁、谢正龙、成春、鲁默、十品、朱旸、伍荣祥等(详见邹岳汉编著《我与散文诗》)。
谈耘著《深圳之吻》获深圳市政府1991年颁发的“深圳经济特区十年(1980~1990)大鹏文艺奖”是已知最早获地方政府文艺奖的一部散文诗集。
奖项的评定是相对的。我曾在1987年《全国首届会龙散文诗大奖赛获奖作品专辑》的序言中指出:“作品评奖的等次是非确定性的,至少是次要的”。文艺作品的高下更需要时间的验证(如川梅1987年获奖作品《远山风情》、郑小琼2003年获奖作品《打工,一个沧桑的词》当时奖项不是很高却引起较广泛的反响),但评奖活动确实推动了创作繁荣、人才辈出。
这时期以写乡土见长的有海生、海夕子、周本贵、郭长玉、陈亮、张道发、姜黎明、李茂鸣、王晓利、常华敏、雨翁、邓杰、曼畅、姜桦、龚立华、蒋旻、黎梦龙、刘鸿伏、山珍、陈衍强、周鸿等。以探索创新为基调的还有冉仲景、喻子涵、梅卓、王泽群、钱省、方舟、沉沙、何敬君、曹雷、邓皓、唐朝晖、张建新、叶梓、方子规、杨犁民、尚贵荣、桂兴华、北岸、亚楠、高焕东、黄健勇、蒋默、梁真、绿风、红杏、张雪松、郭文阁、韩珺、朱广世、碧川、亦青、刘大兴、刘新吾、朱光甫、达夫、林登豪、马汉跃、陈旭明、刘天翼、黎明、剑峰、贺学群、艺辛、谭旭东、石玉坤、心亦、张侠、夏中、习鸣等;以哲思、抒情见长的还有小米、丁芒、卢祖品、严炎、司舜、黄葵、罗丁、陈志泽、李曙白、刘定中、林文钦、林一峰、俞强、三子、王广田、隋焱羲、于最、纯人、郑莹、秋原、杨永可、吕海沐、桑原、刘允嘉、贾文水、庄伟杰、昆纯、雁南飞、胡建文、张筱、思宇、王贤友、周宗雄、叶庆瑞、川江号子、黄大星、文爱艺、张敏华、陶育祥、王迅、高咏志等。侧重写历史、名胜、地方风情的有马力、谢克强、何蔚、欧阳斌、马仕安、周碧华、碧水、亚男、马晓晖、张黎华、冉泽勋、周韶西、扎西尼玛、黎钟等。知名的军旅散文诗人还有晓桦、王中才、峭岩、柯原、王知十、黄恩鹏、起伦、李希望、林柏松、郭毅、静叶、王族、石一龙、滕天月、成路、贾僧等。长篇叙事散文诗作品有黄神彪的《花山壁画》、钟声扬的《初潮》、杨弃的《惨白的杜鹃花》、郭文斌的《心系红尘》等。有影响的女散文诗人还有陈慧瑛、萧敏、宓月、飒飒、楚楚、杏子、园静、梁彬艳、华姿、湘子、李玉兰、林海蓓、谭书琴、彭柳蓉、丹菲、周勤、黄萍、陈惠琼、李丽琴、陈茂慧、王文霞、尚志、张浩、杜青、棱子、林歌尔、程静等。于散文诗理论颇有建树的王幅明、楼肇明、蒋登科、鲁原、毛翰、黄永健、王志清等均曾出版个人散文诗集或发表有份量的散文诗作品。
二、散文诗理论专著相继出版与理论框架的建立
散文诗创作的蓬勃发展为散文诗的理论建设提出了迫切需求和构筑新体系的基础材料。这个时期的散文诗理论专著(含有独立赏析文章的赏析本)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开创性。上世纪20年代初曾有过一场关于散文诗的讨论,为中国散文诗美学特征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然限于当时散文诗引入中国时间不长,可资分析研究的材料极少,讨论文章涉及面十分有限,还构不成体系。1987年,王光明著《散文诗的世界》出版成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散文诗理论专著。二是初步建立起了散文诗理论架构。继《散文诗的世界》之后,一大批散文诗理论著作相继出版,并在相互讨论、相互借鉴的基础上将研究引向深入,建立起包括本体论(文体研究)、创作论、作家论、作品论(作品评论、赏析及其美学价值)及史论等在内的散文诗理论框架。三是散文诗理论研究吸引了文学理论工作者及散文诗作家的广泛参与。
除专门的散文诗理论著作以外,还有一些诗学、散文学、文学理论及文学史等方面的著作也设有专门的章节论述“散文诗”的。这种情况表明:随着散文诗的蓬勃发展,散文诗理论研究已不再局限在散文诗坛小圈子里,它已逐渐成为诗学、文学理论、文学史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散文诗滥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诞生时间大体与新诗相同,至今已有近90年历史,然而长期以来,各种版本的现、当代文学史鲜有论及散文诗的,更不要说同小说、诗歌、散文一样设置专门的章节了。这种情况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有所改变。
这些著作对散文诗的论述采取比较宽阔的视角,又有各种文体之间的横向比较,因此对散文诗本质特征的界定往往更为明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纵观以往20年,散文诗在中国大陆迅速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专门的散文诗报刊相继出现,且能恒久支持;《中国年度最佳散文诗》系列丛书连续五年与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的年度选并列出版并赢得市场;一批有成就的散文诗人(老、中、青均有)以其作品的厚重与当代诗歌、散文名家比肩而立毫无逊色;散文诗理论探讨初具间架并引向深入;作者队伍和读者群日益扩大,等等,所有这些不仅是散文诗确属繁荣、也是其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独立文体的重要标志。
散文诗在这一时期其所以能得到如此巨大的进步与繁荣,其根本原因大致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进步给散文诗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散文诗在本世纪40、50年代,曾经有过相对迅速的发展,但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意识形态上的锢禁、政治运动的冲击,散文诗创作逐渐衰落。流沙河就因为一组篇幅很短、带点寓意的《草木篇》被错划右派,遭受打击迫害。在那种氛围中,散文诗被许多作家视为畏途,轻易不敢尝试。因此说,近20年大陆散文诗的空前繁荣,是思想解放、社会进步的结果。只有打破思想的禁锢,诗人才有可能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坦露心灵跃动的轨迹。其次,从诗体的流变看,散文诗的出现与发展,有其内在的运动规律。散文诗不仅是诗与散文两种文体横向的结合(化合或杂交),更本质的是,散文诗是诗体本身演进与发展的一种新的形态。当然,散文诗的兴起并不意味着新诗的衰落,而是代表着新诗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押韵、分行、分节的新诗与不押韵、不分行、不分节的散文诗将在互相交融中长期地共存共荣。三,社会变革和人们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更需要散文诗这样短小精美的“精神快餐”;人们也更注重在工作、生活、社交甚至商务等各个方面营造诗意空间。社会需求为散文诗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
诚然,一种新文体的建立必定经受几番动荡,波折。比如某些散文诗作品呈现浮、浅、粗、伪之风,这是应该引起警觉,并通过正常的文艺批评(有时尖锐一些也是必要的)在创作实践中逐步求得解决。然而,这种浮、浅、粗、伪之风不仅只存在于散文诗这一体式,当下报刊上的“伪诗”可说俯拾即是。但我们不能因有这些貌合神离的“伪诗”存在而否认新诗这一体式。任何文学潮流在兴起与行进中均难免泥沙俱下。而潮头过后,漂沫沉沙,去伪存真,方显本色。发展,就是一边淘汰,一边积累的过程。局部的缺失并不影响我们对散文诗文体已经获得进步、繁荣及其应有的独立品格、独立地位的历史评价。反过来,我们对散文诗的积极评价也无须去掩饰它在发展中产生的种种不足。如大家、大作品(就其震撼力而言)还太稀缺,堪称精品的散文诗集、汇聚散文诗精品的优秀选本还太少(高纯度的散文诗作品集、选集出版难,推介不力也是一大原因)。这是一个根本性的缺失。有栋梁支撑,大厦就建造起来了,理论的跟进,社会影响力的延伸就有了基石。(作者:邹岳汉)
相关阅读:
中国生态诗歌发展论 人生思考与生命超越 喧嚣中的思想者
国民劣根性的深度挖掘
解析权力生态链下的众生相
诗评:宏大和声中的沅水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