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宝瑞:一位殉职女记者笔下的昌黎城市改建工程


 

一位殉职女记者笔下的昌黎城市改建工程

 

董宝瑞

 

今天,是举行前天上午以身殉职的昌黎日报女记者张文静遗体告别仪式的日子。一个年轻的生命即将化作一缕青烟飘向冬日溟溟的高空。

昌黎日报发布的消息沉痛地宣告:“昌黎日报社记者张文静因公殉职”。“1125日上午,县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指挥部抽调人员,《昌黎日报》社副科级编辑、记者张文静同志在拍摄三年大变样全景照片时,意外坠楼身亡,因公殉职,年仅34岁。”“张文静同志原系教育系统的一名教师,于200510月经过考试,成为了一名宣传干部。20092月,抽调至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指挥部,专门负责全县三年大变样的宣传工作。她以‘巾帼不让须眉’的韧劲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深入一线采访,用手中的笔和相机,如实地记录下我县城市变化的每个细节。为了让大家看到县城变化的喜人景象,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张文静同志干一行爱一行,在从事教育工作期间,曾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在宣传工作期间,更是发扬不怕苦累、认真负责、刻苦钻研、勤奋进取的工作精神,努力做好每一件份内事,写出了上千篇稿件,连续三年被《秦皇岛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为宣传昌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十几天前,笔者在昌黎县委宣传部还见到过清秀、文静的张文静。如今,她却在一瞬间由拍摄县城新貌的16层高楼顶部跌下,留下自己的生命音响和光华,去了,令人悲痛。

对张文静,我不算怎么熟悉,但见到过张文静写的不少文章,感觉她的文笔相当不错,特别是在写大的通讯方面。为表示对这个要强的年轻女记者的痛惋和哀悼,今天,转贴她在今年913日发表在《昌黎日报》的一篇文图并茂的工作通讯《蜕变——我县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综述》,看看她是如何用自己的笔和照相机镜头记录的昌黎城市改建工程进程的。另外,转贴张文静在昌黎日报的同事康琦昨天夜间在和讯博客贴出的悼文《写给张文静》。

 

20101127晨于碣阳书斋

 

蜕变——我县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综述

张文静

镜头一:阳光明媚,春花摇曳,绿树生姿。在汇文大街东段与学院路交叉口新开辟的小憩园内,一对年逾花甲的老人正在坐在园内的长椅上和两个双胞胎孙子逗笑,神情惬意而悠闲。
  镜头二:在五街永昌里住了二十来年的马女士,提起油厂街的变化,由衷地感叹道:“这条路这么多年来一直坑坑洼洼,没人管。今年年初政府把这条路给修好了以后,每天出门走在平整的路面上,不仅上班方便了,连心情也特别舒畅了!”
  镜头三:近日,老干部们来到城区内最高的建筑物———国土资源局的16楼楼顶,俯瞰城区全貌。当看到新近崛起的住宅楼整齐有致,东山公园不再是光秃秃的山石,取而代之的是满山那惹眼的一袭袭绿波。新修的立交桥上车辆往来穿梭时,老干部们不禁感慨万千:没想到,我们县城在这么短的时间变化这么大,我们对昌黎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昌黎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
  这一组组的长镜头,让生活、工作在昌黎的人们感叹不已,更让人们感受到昌黎的朝气和活力。现在的昌黎,就像一个婴儿,正在省、市城镇三年大变样活动的浪潮当中,快速地成长,蜕变。

碣阳大街改扩建项目施工现场

机遇当前发展时不我待

历经百年的沧桑和发展,我县如今已经是全省22个扩权县之一,也是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之一。作为连接华北与东北两大经济区的经济走廊和经济要道,我县有着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京沈高速公路和沿海高速公路,不仅拉近了与北京、天津等各地的距离,也为未来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更使昌黎环渤海京津后花园之美誉名副其实。我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唐山曹妃甸工业区的建设以及南堡油田的发现,都将给未来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目前,我县城区面积12.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41万人,人口密度近1万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较大。随着时代发展、经济总量和城市的不断扩张,再加上历史遗留问题及建设资金不足等原因,城市基础设施得不到更新和改善,日趋老化,导致城市功能日益滑坡,城市承载能力非常薄弱。原有的县城老旧小区基础设施不完善造成的居民生活质量不高、城市交通道路不堪重负等一些本质问题日渐凸出。在县城内,有的老旧小区巷道宽度仅1.5米,只容得下两三个人并行;城中村大多是平房,虽然水、电等设施具备,但居民倾倒垃圾、甚至上个厕所还要跑出很远,生活非常不方便,市容环境脏乱差的局面得不到根本解决。随着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原来并不宽阔的街道更显得拥挤不堪,每逢节假日,堵车、塞车等现象十分严重。
  县城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更是城市对外发展的窗口,代表着城市发展的整体形象和发展水平。城市环境得不到根本治理,小街小巷得不到改造升级,恶劣的交通环境得不到改善和缓解,损害的不仅仅是城市形象和市民对城市发展的信心,更将成为制约全县招商引资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对我县今后的发展具有严重的影响。
  面对现实,着眼发展,我县进行城市建设,势在必行。

县委书记刘建军深入北部新区被拆迁户家中了解民情

 

绘发展蓝图——“大变样舞起建设主旋律

让昨天与今天的魅力延伸到明天和未来,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这是每一个家乡人心中的期盼、渴望和梦想。
  没有好的环境,就没有昌黎的快速发展。回首历史,面对未来,作为经济文化传承重要载体的昌黎城市建设,不能、也不可能停止前进的步伐。
  我县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如何把城市建设成百姓满意家园,让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群众?当前的决策者认为,必须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和谐社会总体要求,把县城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态优良、旅游发达、文明开放的现代化滨海城市。为做好规划,我县不惜重金买思路,请专家论证,全力做好前期策划,请知名设计单位参加设计,提高规划编制的全局性、前瞻性、科学性、可持续性和合理可操作性。
  围绕这个目标,我县制定《昌黎县城市总体规划》。在北展东扩总体设计思路指引下,结合省、市开展的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大手笔开展城市建设。本着以新区开发带动老区改造、以旧城改造促进新区开发为原则,采取政府与市场运作兼顾,设施与项目开发互动的办法,抓布局调整、抓设施完善、抓生态优化、抓管理升级,在实现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新突破的同时,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建设园林式、生态型,具有滨海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兴中等城市,力争到2020年全县城市规模发展为人口达到23万,县城面积达到25.26平方公里。
  2009年是我县城市建设的落实年,也是全县落实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的关键一年。为确保活动的有序开展,我县制定了《关于加快城市建设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的实施意见》和《昌黎县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专门成立了由县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的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一线指挥部,从各单位抽调专人组成城中村及片区改造、拆违拆临及拆墙透绿、企业退城进郊、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资金保障监督、宣传报道等7个工作组,负责此项工作的具体实施。结合当前开展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和干部作风建设年要求,指挥部、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全力推进、顺势而为的原则,统筹考虑项目工程量大小、资金落实难易等情况,将三年大变样中谋划涉及的69个重点项目按照时间节点划分为2009年底以前、2010年暑期以前、2010年底以前和机场通航以前4个完成时限,并 一一落实责任,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实施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进程,内容涵盖道路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土地开发等多方面内容,概算总投资近100亿元。据了解,截止到目前,我县已经完成项目25个,正在实施的城建项目25个,正在推进中的项目19个。
  在大变样主旋律下,随着城市连接线环境整治、城区环境及交通秩序整治等各项专项活动的开展,县城环境日益改善:小街小巷完善升级,街道实现畅、洁、美、绿,坐商出门、牌匾乱挂、胡乱张贴非法小广告现象不见了……
  现在的昌黎就像一只沉睡多年的蛹,被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的东风吹醒,在这个滋生希望的季节快速生长着,发展着,蜕变着,等待着长出美丽的翅膀,迎接温暖的阳光和未来的新生活……

小街小巷改造工程

何家庄村民正在自拆中

 

创新思路搞建设 项目催绽碣石花

从勒紧裤带攒钱搞建设到利用财政杠杆多方融资搞建设,这是我县进行城市建设在发展思路上的一个突破;从过去靠政府单打独斗搞建设到通过利益联动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参与城市建设,这是城市建设在运行机制上的一个突破;而从着眼长远、科学谋划,开放市场、引入竞争,运用市场手段经营城市,这则是我县城市建设在发展理念上的又一重大突破。
  聪明的人懂得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同时,借鸡生蛋的道理在县城建设中也得到了最佳诠释。自三年大变样活动开展以来,我县积极构建招商平台,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积极破解资金难题,来解决来建设中所遇到的各种瓶颈,使整个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目前为止,我县已经通过各种融资渠道,筹措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建设资金40多亿元。
  大拆才能大建,多个建设投资项目在县城落地生花,成为了城市建设中倍受关注的一道风景:计划投资9亿元的朝阳片区改造工程在三年大变样工作中属于积极推进的项目之一,在与秦皇岛海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签约后,拆迁工作马上进入白热化阶段。多年未曾解决的拆迁顽疾终于拆除了。当百姓们看到铲车对地段进行拆除时,无不拍手称快。现在,在朝阳片区一、二期工程建设工地上,到处可见一片繁忙的景象。
  碣阳大街突出地段改造工程和民生路北拓工程在县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中属于今年确保完成的项目之一。包括友谊宾馆、土产公司等6块地块的改造工作,以及碣阳大街以北其两端建筑物的占地拆迁和征地拆迁工程建设等,两项工程概算总投资约2.15亿元。自2009328日上午与国润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举行框架协议签约仪式以后,工作就已经全面铺开。
  翘首以待的北外环道路建设工程、汇文大街东段已经竣工通车;昌师大型集中供热站建设已经完成;廉租住房保障建设工程已经完成两栋;道路及重点节点的迎宾景观打造工程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企业退城进郊工作开展有条不紊,碣石源水泥厂目前已经重新投产;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也正在不断完善升级……
  随着各项城市建设工程的稳步推进,2008年以来,我县已经完成各类城市建设投资累计40多亿元,完成拆迁面积56万平方米,启动城市建设工程130万平方米,完成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改造小街小巷23条,新建城市绿地30万平方米。郁郁葱葱的绿树草地让人心旷神怡,也在清新中给整个县城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
  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让我县在城市建设的主战场上捷报频传,步伐全面提速。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充满活力、魅力、绿色、生态的的新昌黎将在渤海之滨崛起。

 

朝阳片区返迁安置区建设现场

百姓生活一隅

 

写给张文静

 

康 琦

 

(一)

1125,是西方的感恩节。十点左右,我正在听市电台李海波老师的培训,同事杜伟伟把我叫出来,并告诉我“张文静没了,让咱俩去她家帮帮忙”。我一下不知说什么好,我又张大耳朵再问一遍:“张文静?什么时候?咋没的?”我脑子里一片空白,我见到站在楼道里的王志勇和张文斌的表情,我知道这情况是属实的。

杜伟伟告诉我,就在一个小时前。那一个小时前,就是我刚推门去听课的时间呀。那时,文静,已经上路了……

刚刚讲课的李老师还说看过文静写的新闻稿,说文静是位资质优秀的记者。而此时,大家口中、意念中、合影相里的张文静,正匆匆赶往天国。以后每年的感恩节,都成了她的忌日。

她的母亲从山海关他哥家赶往昌黎,在文静躺着的那间屋子里,我和文化局的靳文珍分别抱住她母亲的胳膊,我感觉到她身体的颤抖和她的绝望。看过文静一眼,老人就不行了。老人心脏不好,脸色灰暗下来,几个人七手八脚地把她抬到了一楼一间临时的输液室里最朝阳的一间床上,医生立即给服了速效救心丸,输上了氧气。老人一个劲地喊女儿的乳名,断断续续地哭了两个多小时,哭迷糊了就安静一会,醒来又接着哭。文静,走得很是安详,看不出痛苦,她母亲在哭迷糊时,一再向老伴问,我没看见闺女身上有伤,人咋就摔坏了呢……

去往文静家里时,见到了文静生前好多亲属。粗略数了一下,娘家有父母,哥,侄女,还有一个姨,两个姑,一个婶,一个舅,还有那些平辈的弟弟妹妹们,文静81岁的祖父母都健在,只是没人能想出合适的方式告诉他们。婆家哭得最厉害的是她的婆婆,她患有哮喘病,她几次打氧,差点喘不过气来。婆婆说,儿媳妇非常能干,啥事也没操过心,没想到,刚刚从老家的破房子里搬进新楼,不到几年,人就走了。老人哭儿媳时,鼻涕眼泪流了满脸。还有一个跑到楼下哭的,是文静的二姑,她和文静感情最深,她说侄女的长相和性格都像她。二姑怕哥嫂看见,一个人找了个没人的地方,哇哇得哭出了声。她说,侄女住了新楼后,一直叫她来看看,住上几天供暖的房子,没想到,自己一推再推,再来了这温暖的房子里,只看到了侄女的遗像。人生好多事情不能等,好多承诺不能轻易说出口,世事无常啊!这么一大家子人,好好地生活着,怎么说少一个就少一个呢。

(二)

文静:你在那边还好吗?我正用我们平时工作用的这台电脑在为你写几句话。据推算,你就是在昨天这个时辰走的,你离开我们已经有24个小时了。从昨晚到今天,接过好多电话,几乎都是向我求证你已离世这件事。最后一位打进来的,是上级媒体的一位编辑,他说,刚听说这件事,希望代他致哀。后来,我关机了一小时,专心把这些写给你的文字敲进电脑里。

你太年青,你走得太匆忙,我们单位的领导,我们最亲爱的大姐,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爱冬热泪一直流个不停,她站在老人近前,不断地安慰老人……作为我们的领导,她疼惜自己失去了一位好部下,作为母亲,她眼见着白发人送黑发人,心里有说不出的痛,作为女儿,她知道年仅七岁的孩子失去亲妈将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宣传部门,党的喉舌,风险很大,有多少人牺牲在了工作岗位上;如今,事情就发生在身边,一个刚才还活蹦乱跳的人,已经只能安静地躺在太平间里,与那些失去生命的人一起,等待着亲友的悼念,然后火化升天。

2009年开始,张文静被借调到三年大变样办公室负责宣传报道工作。她生前沿着碣阳大街走过无数次,高兴地看到了三年大变样工作的一天一个样的进展。她不仅为昌黎的三年大变样写了上百篇文字稿,还养成了相机随手带着的习惯,拍出了许多被省、市各级纸媒发在显著位置上的好片,她的付出是可想而知的……大家可以上网查,打出“昌黎 张文静”,好多文字和图片都会闪出来。

由于文静抽调到三年大变样办公室,我们宣传部的好几次集体活动她都没能赶上,也错过了与大家拍照合影的机会,因此,以下我贴出的是20103月间我们部分同事去海南的一张合影,这是我们最近的一张合影,她能一起去,是有关领导争取的,也是对她工作的褒奖。

在这里,缅怀她,纪念她,一位敬业的新闻前人。 

(三)

在文静生前,去过她家一次。去世后,才去的第二次。

第一次那时,是时任副主编的肖沛昀组织的,因为她老公郭幼坡的手做了手术,大家去她家看望,好像还带了些礼物。那是2006年的事,张文静在单位附近租了一间小平房,他老公和孩子在老家荒佃庄,老公还在学校当老师,儿子还只有两三岁。他老公有时回来,有时课程太多,就不往城里跑,文静一个人打理每天的工作和生活,除却对亲人的想念,还要努力适应新工作,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后来,她在海滴韵买了楼房,老公也调到县文化局工作,儿子郭敬坤上了县幼儿园。三年过去,一切安顿停当,今年,儿子上了一年级,文静提了副科,她的干劲更足了。

昨天,我与杜伟伟去往她家时,先看到了郭幼坡,这个显得有些瘦削的男人,已然把亡妻的相片全用白布遮住了。他还没有告诉儿子,把儿子安排到文化局一位同事家里,没有接回家。两位派往县医院的同事说,她们看着有关人员对逝者做整容、换衣服等处理,然后等候着亲友来看最后一眼。这之前,郭幼坡在亲哥的搀扶下,走过去,看了文静一眼,然后就坐在医院的长椅上拼命地抽烟。他是文静的爱人,他了解文静的性格,他始终没有在人前落下一滴泪,只是在见到文静母亲的时候向老人深深的低下了头…… 

(四)

昨天回来以后,部里领导又安排几次车把没去看望的同事送去她家,也有几位住在海滴韵的同事始终陪在那里。大家低着头去,红着眼睛回来,一拨又一拨。已经调往科技局的杨蕾来了,已经考到招商局的范甜甜也来了,我们十人,曾是一个多么完整的集体,一起经历考试,一起学习采访,一起看书读报,一起说说笑笑……

知道她被三年大变样抽走那天,大家看她收拾东西,还打趣说,张文静不想“回来”了,收拾得这么干净后来,三年大变样办公室专门为她配了新的办公电脑和桌椅,她在报社用过的电脑早被搬到别的桌子上,可是,除了今年来的实习生珊珊,曾在她的椅子上坐过两个月,她的座位我们始终为她留着,等着她回来。尤其是两个月前的干部变动,部里提了两个副科,孙玉成提干以后就下乡了,文静仍然留在三年大变样办公室工作。所以,每天早晨扫卫生的时间,几个勤快的人,还要把文静的桌子擦得干干净净。张文静离开了报社,再也没回来。一朝分离,竟成永诀!!!

(五)

突然停电二十来分钟,我怕灵感顿失,抓了几张纸,找到网站坐下,借着窗前的光亮,继续写在纸上,现在,打进电脑里的几百个字,就是刚才写就的。

文静的遗像做得非常好。据说是照像馆的人特意为她换了背景和西服领带,头型也经过修整,更像一位公务员了。文静生前一直有志于加入公务员队伍,并且参加过公务员考试,过记者节那天,我还就她的身份与她唠过几句,她说,逢进必考,想有公务员待遇,还要考试的。在她生后,她的遗像确实表现的是一位为国家、为党、为人民以身殉职的国家公务员形象!

文静走得风光。昨天傍晚,她近处的亲属老少三十多号人全部到齐,有关领导过问了她牺牲时的详细情况,县委书记、副书记十分关注此事,几次打电话询问善后工作安排的进程,并且在昨天晚饭前到她家中,慰问了死者的亲属,并嘱托宣传部、文化局等单位继续做好后续工作。她生前工作过的荒佃庄中学尚未接到通知,但是已经有几个郭幼坡的同学和她过去的同事听了小道消息,从老家骑着摩托车前来吊唁。

(六)

文静出事以后,灵棚一搭,遗像一挂,海滴韵小区一上午就传遍了消息。大家为这位英年早逝的女干部而惋惜。前来吊唁的邻居很多,文静生前精心布置的房间此时已经脚步狼藉,她家的卫生间也几乎成了公用的。在卫生间的地板上,三双刷洗干净的拖鞋整齐地摆在地面上,那一瞬间,我见到了文静生前为儿子所做的最后一件事。那双淡绿的,是文静生前穿过的,那双儿童凉拖,是她儿子的,是有过什么预兆吗?她知道自己今天走出家门,就不再回来吗?她把儿子的小鞋揣进了自己的大鞋里,就像孩子睡在妈妈的怀抱里。

那双淡绿的凉拖,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今年的大樱桃节刚过,我们在山海关过了一个非常惬意的晚上。大家围着一圈篝火,席地而坐,又唱又跳,文静就是穿着这鞋参加晚会的。回到寝室,她还看看,鞋上有没有掉上火星,烧出个小眼儿。其实文静不大会过日子,她慷慨仗义得很,经常请大家吃饭,对自己的钱从来都是有多少花多少,不屈着自己,更对得起朋友。一周前,这个月的工资对帐单邮到单位,她的帐户上还透支了三千多呢。

打开网页一搜,叫张文静的很多。这么动听的名字,在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群中,真有好多人喜欢用呢。可是,我所熟悉的这个张文静,鞋在,斯人已去!

(七)

 此时此刻,我被再次打断,我们全体都要用各屋的电话往全县各单位传达明天张文静追悼大会的通知。“你好,请您通知单位班子成员,明天上午八点十分前到殡仪馆,参加宣传部张文静的追悼大会。”

电话声此起彼伏,一个个声音都有些颤抖。文静,这是我们能为你做的最后一件事了。明天,将有全县的千人大会,为你的离去而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