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路军
“9月新政”的一大亮点是各城市房地产调控细则迅速出炉,其中富有新意的是房产税的决意推出,最具杀伤力的则可能是各城市限购令的下达。
一段时间以来,煤老板看房团、温州购房团,炒房大户、炒房客的消息此起彼伏,6000万套空置房的消息更是令人震惊。在一些房地产利益集团代言人大喊刚需推动房价上涨的鼓噪背后,普通人看到的是炒房资金的肆意横行,炒房客的众横捭阖,以及愈来愈多的人加入投资买房大军的情景。
限制外地人买房,限制城市居民户均购房套数,这对于房产投资客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人们不看好这项政策的重要原因是对政策执行力度的担心,这一点笔者自然同意,再好的政策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都等于零。
但是,事情一码归一码。好的政策执行不好,不能因此断定政策本身就不好;不好的政策,执行得雷厉风行,同样不能反推政策本身就是正确的。矿领导跟班下井是一个治本性的制度措施,一些地方执行走样,无伤政策本身的价值;文革中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政策执行得美奂美仑,同样不能证明这一政策就是合理的。
一些时评家或经济评论家反对限购令,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受抽象的经济学观念的限制,不经意间得出了自以为正确其实并不符合实际的观点。在这些朋友看来,需求怎么能靠行政权力计划和控制,不增加供给,一时被压抑的需求总有一天会猛烈地爆发出来,计划经济的失败和市场开放后巨大需求的喷发早就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论者忽视了,限购政策限制的并非居民合理的购房需求,而是非理性购房需求(陈淮先生的观点是:新政抑制四种需求,一是投机性投资性需求,二是奢侈性需求,三不具备购房风险防范承受能力的需求,四是过度超前的需求),是商品房的投资炒作需求而非消费居住需求。真正没有住房需要买房的人,连一套住房都眼看着价格高涨无法购买,何谈二套三套。相当一部分人,最后可能还要靠政府提供的限价房公租房廉租房来解决自己的刚性需求。从限制住房的投资炒作性买卖,让房地产市场回到以消费为主导的市场而言,住房限购应该是长期而非短期的政策。
还有一种说法是,限购政策不管过去,只管当下,有十套住房的人同有一套住房的人一样,都只能买一套,显然不合理。该观点持有者可能没有想过,限购令不是解决投资买房者之间的公平待遇问题,而是限制禁止投资炒作房产的。以前持有一套与持有多套房是否公平,不是此次政策需要解决的。只要新政没有限制无住房者或不足一套住房者购买房产的权利,就没有限制和伤害住房刚性需求者。
当然,如果能够一举查清以前购房者到底持有多少套房产,持有数量超过规定全部退出来,这当是最理想的。以前买多买少合理与否不问,现在超过实际住房需要多买就不行,虽不是最理想的政策,也可算得上次理想的政策。
经济学家总拿供需互动形成价格,均衡价格促使供需达到平衡的抽象理念论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合理性,但是在石油期货与中国股票市场上,在大蒜绿豆等等产品的交易中,价格与供需很少联系甚至毫无关系,却是人们经常看到的事实。这也是为什么投资大家索罗斯始终反对市场原教旨主义、支持政府干预金融市场的原因。既然中国的商品房买卖已具有金融属性,既然房地产泡沫已足够大,负有稳定国家经济职责的政府,采取多种手段坚决干预市场,就是必须的正确的。
一些朋友反对限购令还有一个原因是:限购政策有点像计划经济下的调控手段,不像市场经济的手段,采用这一政策有倒退之嫌。其实这是一种过于简单的类比,市场经济的老牌国家——美英——早就有了许许多多类似计划经济的政策,也有着很多非常微观的行政干预措施,只有我们这样的转型经济的国家,资本所有者、生产者销售者才自由多多,很少规制。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市场经济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欠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