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投票选“班干部”?小学生“官瘾”太大该怪谁?


最近,浙江一所小学选大队委,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网上投票。竞选者为了拉票绞尽脑汁、花样百出,演讲、海报一样都不少,有的甚至动用了海外关系。结果当选者独揽7万多票,而这个学校总共才有1100多名学生。(中广网115日)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设若从这样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或许浙江这一所小学的做法并不为过。因为让学生正当“领导干部”毕竟不是件坏事情,况且通过网上投票等方式还能让孩子的很多能力得到锻炼。但笔者颇为质疑的是,一所总共才有1100多名学生的学校,竞选者居然却获得了7万多票。试问,如此浩大的工程和如此不菲的业绩是一个小学生所能够完成的吗?其间他们所要达到的效果,究竟是要体现一种竞选的公平,还是要向学生昭示“当官就是一门关系学”的道理?

很明显,该小学的这场竞选并非就是针对小学生而来的,而事实上其考察的对象与背后的操作者是家长而并非学生。有报道说,每到一开学,班干部开始大换血之际,不少学生家长都会找到老师,用尽办法想在新学期里给孩子谋个一官半职,甚至还上演出了不少替孩子跑官买官的闹剧。可以肯定地说,把“领导”当作“成功人士”的象征与标尺,把孩子培养成“领导”已经成为了诸多家长的殷殷期待与迫切愿望。说帮助孩子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是假,让孩子以后更有"领导力"才是真!

正是在家长们的殷殷期待与谆谆教诲当中,小学生官瘾太大才成为了一种风气,成为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近日,北京《法制晚报》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80名接受调查的一年级小学生中,想要当班干部的学生有9成,其中7成小学生想当班里的一把手,明确表示自己不想当班干部的还不足1%。然而,把孩子想当官的原因统统归咎于家长,显然有失公允也是极其不正确的。一些地方的学校,面对孩子们的“官念”膜拜迷茫,不是严肃纠偏,反倒积极“顺应”需求,广设职位,班干部超编滥编现象司空见惯,有的一个不到40人的班级,居然配备“小组长(含预备干部)、课代表、委员、副班长、班长”等多达二十几个班干部。浙江这所小学的“网上投票”这一做法,显然是顺应的这一“需求”并将其演绎到了极点。

其实,小学生官瘾之所以如此之大,除了生活中种种依附于各色领导的特权现象以外,最该抱怨的恰恰就是教育部门和学校自己。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尊重公平竞争、遵守民主规则固然不错,但基础教育必须坚守的一个教育宗旨是什么?是培养领导干部,还是培养公民意识?——对于那些凭关系当上干部的孩子来说,是否会让他们从小就产生一种心理优越感而认为自己可以不需要什么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对于那些没钱、没背景、没关系的孩子来说,是否会使他们过早地领略到权力的阴影而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会留下深深的烙印,甚至造成心态上的失衡?

诚然,学校实行班干部竞聘制度,让小学生形成一种自觉向上、不断完善的进取心理是无可厚非的。但究竟在什么时间、如何帮助学生培养领导意识领导能力领导艺术,这却是一门科学而绝不是一时冲动之下的所谓“创新”。孩子及其家长们对班干部趋之若鹜、情有独钟。这这其中根本的问题就在于教育。学校规定不能乱花钱买零食带进学校,一个上五年级的“班干部”就偷偷藏在一边,看到同学买了零食以后,再实行抓捕,而在向别人叙述事情经过时,她则面带骄傲自豪之色、得意得不得了。——小学生认为当官很威风,这并不是孩子的错,而是老师在教育、引导方面出现了偏差。竞争上班干部的学生,肯定会比不当班干的学生有优越感,时间长了,很容易造成小学生的官本位思想。

当学生当“干部”更多的是培养他们的服务和责任意识,其次才是能力的锻炼,设若我们连孩子们在评选优秀班干部时不拉票、不贿选、不靠家庭背景与关系都保证不了,举措在怎么“创新”又有什么意义呢?——还学生们一个健康纯洁的心灵、让校园真正成为学生们积极无邪的成长环境。真的很难吗?!

(李吉明2010118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